当前位置:首页 > 界线测绘知识讲义及试题汇总2016.
界线测绘的基本知识
1.界线测绘的需求
1.1界线测绘的种类和作用 1)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地级市)、县(市区、县级市)、乡(镇)、村等行政区域的界线测绘 2)权属界线测绘
城镇规划界线,规划拨地界线的测绘; 城乡土地地籍界线测绘;
建设项目规划界线与用地界线测绘; 房产权属界线测绘。 3)界线测绘的作用
明确权属范围与产权边界线;
维护和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和使用资源。 1.2界线测绘的要求
1)行政区域界线测绘的要求
获取和表述行政区域界线的位置(边界点、边界线)和走向等信息,为勘界和定界等边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土地权属界线测绘的要求
获取和表述土地权属界线的位置(界址点、界址线)等有关信息为地籍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现势(变更)资料和依据。 3)总的要求和技术方案
界线测绘(行政区域界线与权属界线)都是以测绘的技术手段测定边界点(界址点)的准确位置(精度由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方决定)、点的平面坐标x,y和概略高程,和边界线(界址线)的走向,目的是为了准确的确定权属单位的边界范围。 4)界线测绘的内容
准备工作(接受委托、明确要求、收集资料、制定方案)边界点(界址点)、边界线、界址线的决定(实地勘定或图上标定),产权双方或有关方协议或政府部门决定由委托方或政府部门在实地指界或标于地形图上,标于
图上的以实地判图的方法或坐标放样的方法在实地标定边界点和界址点的位置。 界桩埋设
边界点(界址点)测定 边界线(界址线)调绘 边界协议书附图的标绘
边界点位置和边界线走向的说明 图集的编纂和印制
5)边界测绘的成果 界桩点、边界点成果表
1
界桩点、边界点位置说明 边界线走向说明 边界协议书附图
边界图图集(省、地、市、县、乡、村) 6)界线测绘的基本精度
表1 边界点的平面测量精度 边界点精度等级 一 二 三 四 边界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m 中误差 限差 ±0.05 ±0.25 ±1.00 ±5.00 ±0.10 ±0.50 ±2.00 ±10.00 边界点相对 于邻近固定 地物点的间 距限差 ±0.10 ±0.50 ±2.00 ±10.00 适用地区 城镇地区 城镇郊区 农区 高山区、 荒漠区 边界点的高程精度
边界点的高程中误差(等高距)(平地)1∕3、(丘陵地) 1∕2、 (山地) 3∕3、(高山地)1
解释:平地坡度2°以下高差﹤80m;丘陵坡度2°- 6°高差80-300m之间;山地坡度6°- 25°高差300-600m;高山地25°以上高差﹥600m 表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比例尺 平地区 丘岭区 山地区 高山区 备注 1:500 1.0(0.5) 1.0 0.5 1.0 1:100 1:2000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0.5(1.0) 1.0(0.5) 2.0(1.0) 5.0(2.5) 10.0(5.0) 1.0 1.0 2.0 5.0 10.0 1.0 2.0(2.5) 5.0 10.0 20.0 2.0 2.0(2.5) 5.0 10.0 20.0 20.0(10.0) 1:100000 20.0 40.0 40.0 7)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精度
边界协议书附图中坐标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超图上±0.2mm,(中误差±0.1mm ) 补调的有关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固定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5mm(山地和高山地区以及特殊困难地区不超过±0.75mm )(在技术设计书中规定)
2.界线测绘的准备 2.1边界线的调查
1)在边界定界领导小组领导下实地调查,包括法定边界线、习惯边界线、行政管辖线、边界线的变化历史,重点是边界争议部分。 2)绘制边界主张图
由行政区域的有关双方或多方,将各自主张的边界线,标绘在同一版本的地形图上(完全相
2
同)、主张的边界线采用0.3mm的红色实线不间断绘出,可压盖图上任何要素。 3)边界协议线图
经协商签订边界协议和边界协议附图,划定边界线。 2.2边界点与界桩的设置
1)定义:边界点是边界线走向的转折点。边界点分设置界桩的边界点与不设置界桩的边界点(例如:河流中线、铁路、公路的中线) 2)边界点、界桩的位置
边界点、界桩的位置以其点的平面坐标(x,y)和高程(H),或者用其点与邻近的固定地物点的相互关系—距离和方位来描述(固定地物有房角点、亭、塔、铁路、公路…) 2.3边界点界桩的类型
1)双面型界桩(两行政区域界线用) 2)三面型界桩(三行政区域界线用) 3)界桩的选择与密度
界桩应选用边界线走向的转折处,应尽量选在线状地物边缘线的交叉处,尽量利用已有的天然标志或已有的人工标志。
界桩以尽量少设为原则,由界线两边双方代表酌情商定。 4)不能设置界桩的边界点,以另立界桩来标示边界点的位置。 例如以河流中线为界的边界点,在河流两岸分别设置同号双立界桩,在河流交汇处的边界点在河流三岸分别设置同号三立界桩。 2.4边界线、边界点、界桩的编号 1)边界线的编号
边界线的编号以4位数表示,由边界线两边的行政区域代码组成,小号在前大号在后,行政区划代码使用国家标准。例如:3642标示边界线两侧的行政区划代码,分别为36(湖北省)和42(贵州省) 2)边界线命名
边界线名称由边界线两侧行政区划的简称中间加杠“—”。次序按边界线编号的相同次序,小码在前大码在后。 3)界桩的编号
*界桩的编号由八位数组成,一条边界线为一编号单 元,以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顺编。
xxxx + xxx + x
边界线编号 界桩序号 界桩类型 (4位) + (3位) + (1位)
*同号双立界桩分别用AB标示 例如3643001A,3643001B
*同号三立界桩分别用CDE标示 例如3536002C,3536002D,3536002E *三行政区划边界线交汇处(三线交点)界桩的编号 xxxxxx + x + x
三行政区域代码 界桩序号 界桩类型(一般用s表示) (6位) + (1位) +(1位)
三边界线交汇为一点时,界桩序号为0,交会多点时,从1顺编 例如:3436420s(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点) 假如交多点则与 3436421s,3436422s,…… 4)界桩的名称书写
界桩二边分别书写行政区划标准名称和代码,少数民族地区加注少数民族文字。三面型界
3
桩不书写界桩编号,所有界桩都应书写设置机关及设置年代。 5)拍摄界桩相片
3.边界点和界址点的测绘 3.1控制测量
1)收集测区已有控制成果
包括:已有的一、二、三、四等国家平面控制网点,二、三、四等城市控制网点以及相应等级的高程成果,国家和地方布测的GPS A、B、C、D级网
点,以及各单位布测的一、二、三级小三角网点,一、二、三导线网点的平面和高程成果对附和要求的已有控制成果都应利用 2)补测平面控制
当用于边界点测绘的控制不足时,需要补测控制。补测的控制及利用已有的控制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
表3边界控制点的技术要求 边界点的精度等级 边界控制点相对于基础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m 一 ±0.05 二 ±0.10 三 ±0.50 四 ±1.00 mL?mx2?mx2 限差?L??x2??y2 3.2边界点和界桩点的平面位置测量 1)测量方法
光电测距导线、支导线、GPS、解析法 2)光电测距附合导线(规范p4) 双定向附合导线、单定向附合导线、无定向附合导线使用单定向或无定向附合导线应增加检核条(连测已知点方向)例:
使用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可发展三次,配合基础控制可发展四次 例: 3)光电支导线
支导线可从一、二次附合导线上起算,起始点应测两个连接角,边长往近测,角度测左右角 例:
光电支导线的边数不应超过3条(规范p5) 支导线不能再发展 例: 4)GPS定位测量
可采用静态、快速静态(FARA)、实时动态(RTK)等定位模式
应有独立的外部析检a构成几何图形,b闭合至已知点应与国家网点重合或联测(不少于3点),以供坐标转换,△x 、△x 、△x 、△x 、△x 例: 5)解析法(交会法、极坐标法、任意测站法) 交会法应有两组交会成果,两组成果较差应不超过表4的规定,最后结果取两组成果的中数。交会法自基础控制起可发展三次,连续配合基础控制点可发展四次
表4交会法两组座标较差 边界点等级 坐标较差限差,m 一 ±10.00 二 ±0.50 三 ±2.00 四 ±10.00 较差?x?xi?x'i ?y?yi?y'i
3.3边界点和界桩点高程的测定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