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子弹- 爆炸原理
原子弹 - 爆炸原理 原子弹爆炸
铀-235、钚-239这类重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通常会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数的核(称裂变碎器),并放出2-3个中子和200兆电子伏能量(相当于3.2×1011焦耳)。放出的中子,有的损耗在非裂变的核反应中或漏失到裂变系统之外,有的则继续引起重核裂变。如果每一个核裂变后能引起下一代核裂变的中子数平均多于1个,裂变系统就会形成自持的链式裂变反应,中子总数将时间按指数规律增长。例如,当引起下一代裂变的中子数其均为2个时,则在不到1微秒之内,就可以使1千克铀或钚内的2.5×1024个原子核发生裂变,并释放出约2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核能。裂变材料的装量必须大于一定的量,称为临界质量,才能使链式裂变反应自持进行下去。原子弹中要放置相当份量的裂变材料,但不使用时,它们必须处于次临界状态。使用时,要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瞬间达到超临界状态,并适时提供若干中子触发链式裂变反应。超临界状态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达到:一种是“轮法”,又称压拢型,另一种是“内爆法”,又称压紧型。 原子弹 - 爆炸过程 原子弹中的引爆控制系统在预定时间或条件下发出引爆指令,使炸药起爆,炸药的爆轰产物推动并压缩反射层和核装料,使之达到超临界状态,核点火部件适时提供若干“点火”中子,使核装料内发生链式裂变反应,并猛烈释放能量。随着能量的积累,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核装料不断膨胀,密度不断下降,最终又成为次临界状态,链式反应趋于熄灭。从炸药起爆到核点火前是爆轰、压缩阶段,通常要几十微秒时间;从核点火到链式裂变反应熄灭是裂变放能阶段,只需要十分之几微秒。原子弹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放出几百至几万吨梯恩梯当量的能量,使整个弹体和周围介质都变成高温高压等离子气团,中心温度可达107开[尔文],
压力达1015帕[斯卡]。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r射线和裂变碎器,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因素。
原子弹 - 主要装药 原子弹结构图
原子弹是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含有核装料的核部件,中子源及弹壳所组成。
高能炸药
高能炸药是推动和压缩反射层以及核装料的能量来源。
反射层
反射层一般由铍或铀-238组成,其作用为反射链式反应中射出反应系统的中子,使其回到反应过程中继续参与链式反应。
铀-238不止可以反射中子,因为其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得链式反应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核装料
现在,能够大量得到且可以使用于原子弹的装药有铀-233,铀-235和钚-239。
核装药为原子弹引爆的主体,只要其的体积或质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原子弹就会发生爆炸。
[2]
原子弹 - 威力危害 原子弹的破坏力和杀伤破坏方式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及放射性沾染等。
光辐射
在原子弹引爆后,核爆过程会释放出强烈的辐射光。1枚当量在2万吨左右的原子弹在当空爆炸后,距离爆炸核心7000米的地方人会受到比阳光强13倍的光辐射的照射。而在2800米范围内,光辐射会使人迅速致盲,且皮肤会因为光辐射照射而大面积灼伤溃烂,一些物体也会燃烧。
冲击波
原子弹爆炸后,核爆会产生出一种巨大的气流超压。一枚三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爆炸后,在离爆炸核心800米处,冲击波会以200米每秒的速度席卷一切。
早期核辐射
在原子弹最初起爆的几十秒中内,核爆会释放出中子流和γ射线。一枚两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爆炸时,离它1100米以内的人员单位会受到射线和中子流的极度杀伤。
电磁脉冲
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核爆会制造出电磁脉冲,而电磁脉冲的电场强度可达1万至10万伏,完全可以摧毁起爆点周围的一切电子设备。
放射性沾染
在原子弹爆炸后,随着蘑菇云的飘散会有大量的放射性粉尘飘落到地面,会对人体可成照射或皮肤灼伤,严重者最终导致死亡。[2]
战例
在日本投放的两枚原子弹(上图),原子弹爆
炸后的广岛(下图)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弹重4082公斤,弹长3.05米,弹径0.711米,装料为10公斤铀235,当量1.25万吨,因为该弹细长,被称为 “小男孩”。原子弹造成死亡7.1万人,伤6.8万人,遭到破坏的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破坏建筑物5万余所,紧接着,美国又在长崎扔下名为 “胖子”的第二颗原子弹。这颗原子弹是用60公斤钚239制作的,弹长3.25米、弹径1.52米,当量2.2万吨。该原子弹造成的死亡人数约3.5万,伤约6万,毁坏房屋19587所,破坏面积4.7平方公里。 原子弹 - 发展趋势 1、原子弹体积重量的小型化;
2、适应战场使用的多种低威力和威力可调的核装置; 3、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提高核装料的利用效率; 4、最重要的进展则是发展了“助爆型原子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