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高校新校区的建设 - 山西运城学院 - 图文
谈高校新校区的建设
——以山西运城学院盐湖新校区建设为例
华东建设 刘莉莉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9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作出高等教育扩容的重大决策,经过三年扩招,我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几乎翻了一番,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反展史上的奇迹,如下表所示,
1998~2001年高校学生规模及校园建设规模比较表
类项 在校生总人数 学校占地面积(万亩) 1998年 643.0万 58 1999年 742.2万 62.6 174.5 2000年 939.9万 70.6 204.4 2001年 1214.4万 90.6 255.7 2001∕1998(倍) 1.89 1.8 1.7 校舍建筑面积(百万㎡) 152.8 大学校园是高等教育的物质载体,伴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校园建设同样轰轰烈烈。在扩招压力下学校的土地资源紧张,采取急攻尽利的方式盲目插建,侵占绿地、运动场地等现象较普遍,造成校园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活动场地的不足,值得我们反思。正确把握土地开发强度,创造环境宜人、富于生命力的校园氛围才是规划建设的方向。
山西运城学院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进行新校区建设的,它力图通过新校区的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借着运城学院我想谈谈有关高校新校区建设的一些看法。
一.山西运城学院盐湖新校区建设是山西高等教育建设的战略要求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古代文化繁荣,但如今它拥有的全国知名的高校并不多,教育业的相对滞后造成了大量本地生源的外流,本地的优秀考生很多都选择了外地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如何提高本地高校在全国高校的中的竞争实力成为山西省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学校竞争实力是综合能力的反映,师资力量及管理水平固然很重要,学校的硬件建设同样不可忽视。
运城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独立设置的一所地方性综合
1
普通本科院校,地处晋秦豫“黄河金三角”的运城市,隶属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山西省教育厅管理。运城学院作为运城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大学,老校园因受土地面积、建筑总量以及功能配置的局限,已不能满足学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新校区的建设成为必然的选择。为了提高办学水准,扩大办学规模,在新时代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运城学院在山西高校教育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拟在运城市盐湖新区建设新校区,将学院建设成为文理渗透,本科技术应用教育与本科师范教育兼容,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有着鲜明的技术应用教育办学特色和区域文化特征的高等学府。
二.新校区建设的土地和资金来源问题
新校区的建设需要大面积的城市用地以及大量的资金,对于目前用地普遍紧张而教育资金又很缺乏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土地置换的方式来进行运城新校区的建设。
对于用地紧张的运城学院老校园,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来进行新校区的建设,这种“自给自足”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新校园建设的土地与资金问题。运城学院原有的校区在城市中心,土地紧张,低价昂贵,想在原有的校址上扩建根本不可能。但是如果置换到地价便宜的盐湖新区后,利用土地的差价,即扩大了校区的建设规模,又可以有效的筹集学校建设所需的资金,可谓一举两得。从大的方面来说,腾出了原来的校址用地,也为运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紧张问题做出了贡献,有利于中心区的土地集约化发展。
运城学院新校区规划面积200万㎡,按照教育部颁部标准以及大学园区部分资源共享的思路,规划建筑面积总量约为8万平方米。整体的指导思想是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校园规划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的综合效益。同生命体一样,学校是不断地成长、发展和完善的,一次校园规划无法穷尽学校的发展前景,因此学校的规划设计要预留出学院和各学科群今后发展的弹性用地。
三.新校区建设对整个运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由传统意义的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地转为智力、经济的综合体。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催化了校园空间向城市空间的过渡。校园趋向城市化对城市产生了很多积极的效益。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大学尤其是新建校园的周边形成科技园区,利用大学智力、知识、人才的优势,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企业孵化,形成高等教育与研发、高科技产业在地域上的聚集,从而使校园空间的外部与城市空间互相渗透,与城市更为融洽。其二,体育场馆、图书馆等体育文化中心向社会开放,形成社区及校际间的
2
资源共享;其三,学生公寓、教师公寓以及食堂等后勤服务社会化,服务功能向城市转移,增加了周围居民的就业机会。
就大学本身的文化教育意义而言,大学是一个非常集中化的文化机构。这种高度密集的文化环境,使本地居民能非常方便地到达各种文化设施,也向所在社区慷慨地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氛围。大学也对城市的文化结构和文化活动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和教师一起影响了城市居民,并成为具有鉴赏能力的文化人群的主干。另外,大学还会通过提供公共讲座和会议的形式,使城市居民享有高等文化的熏陶。大学不仅为专家学者提供会议场所,也为内部专业讲座提供空间。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生活也会因为学校举办的各种戏剧表演或音乐会而丰富起来。此外,学校也会举办学校内部或国家机构的各种展览。因此,大学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种文化活动的场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以及学生与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校和社会联系更紧密。运城大学之于盐湖新城正是这种意义的最好体现。
因此为提高综合竞争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流的大学校园成为现代化新兴城市建设的战略要求。运城学院的入驻将大大加强盐湖新区科技创新的竞争实力,进而提高高科技原创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储备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提高运城市乃至山西省的竞争力。同时,大学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中坚,对城市精神的熔铸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新校区的建设思路和理念
(1)新校区的建设要与学校整体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相统一,保障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运城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并不意味着只是办学条件的改善,而是它实现全面发展的一大契机。因此,新校区建设的最关键问题是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即运城学院从一所普通本科大学转变为有着鲜明的技术应用教育办学特色和区域文化特征的高等学府。因此,学校在规划设计时,不仅要满足传统学科的需要,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新技术新学科的发展,充分考虑到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特别是对处于转型期的运城学院来说,既要满足眼前学科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学校的持续发展,强调建设的可延续性以及为未来留有比较充裕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利用新校区建设、资源扩张的契机,有重点、有导向地支持对于学校发展具有战略和长远意义的学科发展。
3
运城学院新校区规划总平面图
新校区的建设要面向学校的长远和未来,要体现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点,在创建有形的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氛围。新校园建筑要具有前瞻性,复合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以及对于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通过科学先进的文化意念和设计理念,体现校园建设时代特征。并且通过兼容并蓄,体现吸收各种文化、知识、人才、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胸襟和气度。新校园要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都要适应网络化教学的要求。强调信息的交换和流通,密切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融,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新校园的校园环境要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寓诗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