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力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坚持功能互补、形成能力培养系统工程。 4.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 仿真练兵 实战演习 质量安全 推广应用 图4-4 校内外实训基地功能系统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立足于现有实训条件,重在建设能够营造真实职业岗位环境下的实训,让学生在职业岗位环境下进行实训。利用现有及增设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材实训室、测量实训场、土工实训室、力学与结构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等实习实训场所,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的适应根据建筑职业岗位(施工员、预算员、质量员、监理员)提出的五大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计划在原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新增项目2大项(钢结构实训中心、建筑设备实训室),校中厂2个,扩建项目3大项(施工基本技能实训基地、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室、建筑装饰工程实训场),同时完善土工实训室、测量实训场、力学与结构实训室、施工实训场、工程地质实训室、建材实训室、建筑设备实训室建设。通过建设,使其达到岗位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营造真实职业岗位环境,增加体验性和阶段性岗位实训安排,保证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要求,建设期间教学设备资金投入300万元;另外,为了强化仿真实工程训练,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现实际工作的零过渡。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将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拓展社会化培训和考核。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与企业合作建设培训基地,以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增强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变消耗型实训为再生型实训,建立校中厂,为校办建筑企业和禹城市各施工企业加工建筑构件半成品,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4.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是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为此,将采取如下措施达到这一要求:
①发挥校企合作单位的作用,建立规模多样、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校外实训基地,
17
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加强服务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鲁西南城市带的人才培养功能,以厂中校的形式为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服务。
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重点是探索基地共建、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预就业顶岗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为此,将与企业一起共同制订定岗实训人才培养方案、定岗实训质量评价标准、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含酬金分配办法)、实训基地管理办法。
③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探索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学习包等,为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经验。三年内计划开发符合高职教育的施工员、预算员、质量员、监理员岗位实训教材。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每位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4.4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校企深度结合,通过把专业教师送出去和把企业技术骨干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师资队伍(包括兼职)建设力度,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精、敬业奉献、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证。三年内使该专业专兼职教师数增加到20人,其中兼职教师达到10人,以满足持续增长的人才培养需要;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培养省内知名、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带头人1名,院级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2名,“双师素质”比例达到1:1。 4.4.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群发展的关键,通过自我造血、良性循环、加强引进吸收,大力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资金和政策等各方面给以特殊优惠。根据专业特点和每个拟培养对象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立足岗位进行培养,通过外出进修培训、下厂挂职顶岗锻炼、企业培训、利用实训基地条件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以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水平,培养1-2名在省内乃至在国内本行业较知名的技术权威和2名骨干教师,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学的发展。
4.4.2专业教师梯队建设
从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入手,着重强化专职教师队伍的功能。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成具有 “双师型”教师、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学术带头人和省内知名专家的教师梯队。通过内部培养和引进外援相结合培养名师,以名师带动专业群教师共同进步,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18
①加强对新进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进教师先到施工单位实习半年。
②保证专职教师每年有两个月的生产实践(到监理公司、 研究所、设计和施工单位、质量检测中心及实训基地等单位)。
③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参加培训、交流的人员每年不少于10人次,参加学习的教师至少完成1篇学术论文。
④每年进行工作业绩考评,评选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学术带头人。
⑤给专业带头人提供学术交流、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开展国内学术论坛,提高其学术水平,增加其在省内乃至国内的知名度,成为知名专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4.4.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给以教学能力培训,快速造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使现任专业教师都能承担起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训的任务,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按照教师的发展方向,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立足岗位的培养。年轻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通过下工地锻炼、企业培训以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对外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工作,大力开展产学研活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基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5加强社会培训服务
4.5.1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技术服务
利用师资优势,积极参与山东省农民工业余学校教育培训,计划每年为实训基地合作单位培训400名农民工。利用雄厚的专业技术师资力量,为施工、监理及咨询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层次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使建筑工程的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每年培训200人。为适应山东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本专业拟建立建筑工程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初、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利用专业技术特长,为企业解决经营中的问题,提供技术服务、进行科研开发。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与企业一线人员一起共同研究、解决工程问题。在今后三年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计划继续利用师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问题,随时设立研究课题,共同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利用专业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发展。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示范优势,可辐射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教学发展和弱校的发展,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扩大学校及其专业的声誉。在今后的三年内,该专业将在教学经验的交
19
流推广、教学资源的共享、师资培训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4.5.2对外交流
通过与国内外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实训交流,开阔眼界,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吸收精华,丰富内涵建设,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办学水平。
每年派5-10名教师去其他院校学习交流,了解其他院校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及经验,派出1名教师出国了解国外相近专业的教学与管理情况,加速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为了使教学跟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建立与企业的交流制度,即派出教师到企业学习调研,请有经验的工程管理人员带课或给师生作专题报告。专业教师利用指导学生实习的机会,与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流,调查了解行业的从业需要,筛选、提炼信息,把体现先进企业文化的创新理念、管理制度、素质要求、服务标准等内容移植过来,揉进教学内容。精选工程建设的典型案例、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员工培训等内容直接用于课堂讲授,使学生犹如置身于企业文化氛围中。同时,定期邀请知名项目管理人员来学校作专题报告,面对面了解企业对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及时修改、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通过参加各类建筑工程协会组织并通过各专业性团体举办的各类活动,交流信息,开阔视野。
4.6加强辐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改善,对居住、工作和休闲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社会主义城镇化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因此,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服务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培训。通过对基层施工人员、偏远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在建筑工程识图、工种施工、质量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的技能,成功转化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收入。计划每年培训400人次。
(2)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规划。通过对口支持新农村乡镇环境规划设计、生态环保、绿化美化专项建设输出我们的技术服务,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的环境建设质量,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
(3)为农民排忧解难,深入农村一线,进行农村建筑科技咨询。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对山东省广大农村、乡镇工程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咨询,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收入水平。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