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理大题总结

生理大题总结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22:05:30

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答:运动N兴奋(AP)→接头前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接头小泡前移→前膜释放Ach→Ach与后膜N2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K+通透性↑→产生终板电位(EPP、局部电位)→邻近C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2、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何异同?请举例说明。 物质 方向 途径 耗能 特点 单纯扩散 脂溶性 高低 脂质双层 不耗能 快 无饱和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 高低 通道 载体 不耗能 特异 饱和 竞争性 3、简述输血原则,为什么输同型血时每次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答:输血的基本原则:

(1)输同型血:可大量输入。生育年龄的妇女和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

(2)输异型血:少量(200ml以下)、缓慢、严密观察。必须是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或AB型接受其他血型血液;

(3)输血前要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应在37℃进行,以保证可能有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 (4)鼓励成分输血。

输血前必须做交叉配血实验的原因:检验血型测定是否有误,避免其他血型系统和亚型引起的凝集反应。

4、简述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红细胞生理特性的关系?

答:(1)正常的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这使得红细胞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能力称为可塑变形性。 (2)由于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也使得红细胞在静置的血浆中下沉时与血浆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而阻碍红细胞的下沉,红细胞因此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3)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当将红细胞置于―定程度的低渗盐溶液中时,尽管有一定量的水进入红细胞,使由正常双凹圆碟形逐渐胀大,不至于立即破裂而发生溶血,这表明正常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5、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①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多,因而脉压增大;当搏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明显降低,舒张压降低不多,因此脉压减小;

②心率:当心率加快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而收缩压升高不多,因而脉压减小;当心率减慢时,则舒张压明显降低,而收缩压降低不多,因此脉压增大; ③外周阻力:当外周阻力加大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但以舒张压升高更为明显,因此脉压减小;当外周阻力减小时,也以舒张压降低更为明显,故脉压增大 ④主动脉和大动的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变小(如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动脉血压的改变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故脉压增大;

⑤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当循环血量减少和(或)血管系统容量增大时,将导致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心输出减少,动脉血压降低;当循环血量增多和(或)血管系统容量减小时则发生相反变化。

实际上,在各种不同生理情况下发生的动脉血压变化,往往是上述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6、试述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答:①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使组织液生成增多有引起水肿; ②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引起水肿; ③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间隙内组织液积聚,即可导致组织水肿;

④ 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过敏反应)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部分血浆蛋白质可滤过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胶体透压升高,也可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发生水肿。 7、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答: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呼吸膜的厚度:肺泡气通过呼吸膜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是以扩散的方式进行的,气体扩

散速率(单位时间的气体扩散容量)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因此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肺纤维化、肺水肿等呼吸膜厚度增加时,可使气体扩散速率降低;

② 呼吸膜的面积: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的面积呈正比,因此,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肺

不张、肺实变等呼吸膜面积减小时,气体扩散速率降低;

③ 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

时约为0.84。只有当气泵和血泵协调匹配时,肺换气才能正常进行。比值增大则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比值减小则相当于出现功能性动-静脉短路。这两种情况均为气泵和血泵

不协调匹配的表现,因此不利于肺换气;

④ 气体的分压差、温度和扩散系数:气体的分压差是气体扩散的动力,扩散系数等于气体

溶解度与气体分子量平方根之比。气体扩散速率与这三个因素呈正比,因而可影响肺部气体交换,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因素变化较小,对肺换气的影响不明显。 8、试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成分和生理意义。

答:(1)来源: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的一种脂蛋白混合物; (2)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3)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4)生理意义:①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防止小肺泡的塌陷和大肺泡的过度膨胀;②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③使肺的弹性阻力减小,降低吸气阻力。 9、简述胃液的成分与生理作用。

答: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黏液、内因子等。

(1)盐酸的生理作用: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 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③ 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④ 与钙、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⑤ 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为眎、胨和少量多肽。

(3)黏液:可与碳酸氢根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具有润滑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4)内因子:能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水解并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10、简述胰液的成分及生理作用。

答:胰液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其成分有水、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有Na、K、Cl和HCO3等。

有机物主要是消化酶,胰液中的碳酸氢盐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PH环境(PH7-8)。胰液中的消化酶种类繁多,主要有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胰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胰液中的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可分别水解胆固醇酯和磷脂,前者生成固醇、脂肪酸,后者生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蛋白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激活后变为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此外,胰液中还有羧基肽酶,可将多肽进—步分解为氨基酸;DNA酶、RNA酶:可是相应的核酸水解为单核苷酸。 11、试述胆汁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答:胆汁的作用: 乳化脂肪:胆汁中的胆盐和卵磷脂是乳化剂,可将脂肪乳化为微滴,从而增

加胰脂肪酶作用的面积,促进脂肪的消化。

② 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后,便会聚合成微胶粒,并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水溶性的混合微胶粒。胆盐作为运载工具,使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物通过小肠纹状缘表面的非流动水层而被小肠黏膜吸收。

③ 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从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⑤ 胆汁在十二指肠内可中和一部分胃酸。此外,它还可通过胆盐的肝肠循环促进其自身的

分泌。

胆汁分泌的调节包括神经因素和体液因素。

(1)神经因素:进食动物或食物对口、咽、食管及胃的刺激,均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兴奋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干细胞和胆囊,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放,又可通过刺激促胃液素释放,间接促进胆汁分泌。

(2)体液因素:促胃液素可促进干细胞分泌胆汁;促胰液素主要刺激胆小管分泌富含水、Na、HCO3的胆汁;缩胆囊素可引起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放;胆盐可通过胆盐的肝肠循环 刺激干细胞分泌胆汁。

12、试述糖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与吸收。

答:糖类主要是淀粉,在口腔唾液淀粉酶作用下,一部分被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胰淀粉酶可将淀粉、糖原及大多数其他碳水化合物分解为二糖和少量单糖。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表面含有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及乳糖酶等,可催化肠绒毛外表面的糖类水解,分解产物随后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糖类食物一般需分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葡萄糖和半乳糖是通过与Na+的同向转运,即继发性主动转运机制被吸收的,在肠绒毛上皮细胞的顶端膜上存在Na+—葡萄糖和Na+—半乳糖同向转运体,他们分别能与Na+和葡萄糖或Na+和半乳糖结合,依赖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进入细胞;进入细胞的葡萄糖和半乳糖再在基侧膜通过易化扩散进入细胞间隙,最终进入血液。果糖则通过易化扩散进入肠绒毛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内大部分装化为葡萄糖,然后进入血液 。

13、试述蛋白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与吸收。

答:蛋白质在胃中经胃蛋白酶进入细胞转变为月示和胨。蛋白质、月示和胨在小肠经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水解为多肽和氨基酸,多肽可被羧基肽酶、弹性蛋白酶进一步水解。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小解为多肽和氨基酸,多肽可被羧基肽酶.弹性蛋白酶进一步水解,蛋白质分解产物,包括二肽、三肽及氨基酸是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被吸收的,在小肠:上皮细胞的顶端膜上存在多种Na-氨基酸和Na-肽同向转运体.它们分别转运中性、酸性、碱性氨基酸与亚氨

搜索更多关于: 生理大题总结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答:运动N兴奋(AP)→接头前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接头小泡前移→前膜释放Ach→Ach与后膜N2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K+通透性↑→产生终板电位(EPP、局部电位)→邻近C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2、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何异同?请举例说明。 物质 方向 途径 耗能 特点 单纯扩散 脂溶性 高低 脂质双层 不耗能 快 无饱和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 高低 通道 载体 不耗能 特异 饱和 竞争性 3、简述输血原则,为什么输同型血时每次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答:输血的基本原则: (1)输同型血:可大量输入。生育年龄的妇女和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 (2)输异型血:少量(200ml以下)、缓慢、严密观察。必须是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或AB型接受其他血型血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