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二)记叙文阅读121篇
秀手里接过来的。张维秀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去世,如今张进绪也是六十开外;个子矮矮,灰衣皂裤,头扣小帽,神色平和,然而,他往布幕后边一站,立时好像长了身个儿,一员大将似的,气度不凡。
③布幕后边的地界挺小,不足一丈见方,叫拉琴击鼓的乐队坐得密不透风。布幕下边是一条长案,摆着各种道具;其余三面使竹竿扎成的架子,横杆上挂了一圈花花绿绿、镂空挖花的皮影人。张进绪的这些皮影人儿和全套的乐器,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摆在那儿,有股子惟老东西才有的肃穆又珍贵的气息。尤其这上百个皮影人,生旦净丑,一概全有。好似人间众生,都挂在那里等候出场。但他们不是被无序或随意挂在那里的,而是依照着出场的前后排次有序。别看他们面无表情,神色木然,只要给张进绪摘下来在布幕前一耍,再配上锣鼓唢呐,以及那种又有秦腔又有道情又有当地的山花的腔调,便立时声情并茂地活蹦乱跳,眉飞色舞,活了起来。
④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__。后台是他的舞台。他略带沙哑的嗓子又唱又说又喊又叫,两只手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看他的表情真像站在台上唱戏演戏一般,给我以强烈的感染。但在布幕那一边,却早化成戏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灯影子了。
⑤当我回到布幕前边,坐下来细细品赏,便看出他演唱的高超。他不单唱得味儿如醇酒,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黄河滋育的柔和;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一时觉得,这唱不是张进绪唱,分明是灯影子在唱。于是,灯影、乐声和剧情浑然一体。如今的贺兰还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
⑥据说,此地的皮影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名叫赵小卓的满族人从陕西带到宁夏来的,后来由贺兰县几位颇具才情的村民接过衣钵,继承发扬,在皮影制作、演唱风格上融入本地的文化与气质,深受百姓热爱。昔时,交通不便,钱太少,戏班子很难深入到穷乡僻壤。老百姓便用这种简朴又优美的影戏自演和自娱。这应是一种原始的“影视艺术”。这种“唱灯影子”不单在贺兰县这一带扎下根,成了气候,影响还远及银南、隆德、盐池和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据说,当时传承赵小卓皮影戏的有刘派(刘有子)和张派(张维秀)两家。但刘派后继无人,人亡而歌息;张派却传了下来。难得的是今儿的传人张进绪的禀赋依然很高,又深爱这门古艺,所有家传皮影和演奏器具都好端端保存至今。时下,逢到各乡各村举办节庆或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他去演出助兴。届时,他弟弟、妹妹、孩子全是伴唱奏乐的成员。如今这种家庭化的影戏班子,已经非常罕见,传承人的水平又如此之高,真叫我们视如珍宝了。
⑦我忽然想到,这么好的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文/冯骥才选自《今晚报》2009年10月6日刊有删改)
14.根据提示请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完成填空:主演,主辜,主导,主办。(2分)
(1)今晚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
(2)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表,戏中人的祸福,
全由他来_____________。
15.阅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2分) 布幕后边 ① ② “我”欣赏灯影表演 16.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描写的皮影戏的特点。(3分) 17.请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4分)
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 18.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3分)
【参考答案】
14.(1)主演(1分) (2)主宰(1分) 15.(1)“我”好奇并研究灯影表演的幕后准备(1 分)(2)布幕前边(1 分) 16.①皮影戏起名形象具体(1 分)。②灯影、乐声与剧情融为一体、场面逼真生动(1 分)。
③演员配置少、稀缺(1 分)。 17.该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把灯影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灯影子的鲜活灵动、
感染力强的特点(1分),进而表现了张进绪演唱技艺的高超(1分),表达了作者对皮影戏的喜爱和对皮影表演艺术家的赞美(1分)。
18.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有保护、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如在面对皮影戏这种非物
质文化遗产时,要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的规章制度,不去随意乱摸和损坏皮影,也不去破坏其相关道具。同时也要自觉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与文物保护知识。主动对所见到的有损文化遗产的行为及时进行“力所能及”的劝阻或者举报。(3 分)
十、【2018广州百色卷】
生命真情 蒋育亮
①那年,爷爷病得不轻,喝水吃饭,都需送到床前。我当时正读初三,面临中考,周 末都在学校紧张复习,难得回家照看爷爷。
②我们几兄妹中,爷爷最疼爱的是我。他常抚摸着我的头说:“小新子,好好念书,将 来跳出农门,为爷爷争光!”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把奖状带回家,爷爷 总小心翼翼地把奖状贴在堂屋那面凹凸不平的土墙上,爷爷非常珍惜它们,定期给那些奖状大扫除。
③说起爷爷对我的爱,还有许多往事让我记忆犹新。
④当年家里很穷,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爷爷长年到几十里外的山里打柴挣钱。 ⑤那是一个冬日,爷爷担着百十斤的生柴,赶到镇上卖。凛冽的寒风吹打在爷爷的脸 上,如刀割刺扎。或许足天气过冷,或许是生柴过生,直到天黑,仍然无人问津。
⑥掌灯时分,爷爷担着柴,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恰逢我感冒发烧,爷爷急忙丢下柴担, 赶到床前,轻抚着我的颜头,气喘吁吁地说:“小新子,看爷爷给你带什么回来了?”我睁开无力的双眼,看见爷爷的掌心中,有两个皱巴巴的油豆腐。一阵淡淡的油香沁入心脾,我精神为之一振。晚上,爷爷用那两个油豆腐,加上一把葱,并上几个酸辣椒,煮了一碗 酸葱拌豆腐,让我美滋滋地享受了一顿。说来也怪,那晚我的感冒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⑦第二天早上,爷爷担着柴出门时,奶奶叮嘱道:“把柴卖了,别忘了还给人家豆腐钱。” 听到这句话,我心一惊,忙问奶奶缘由。原来,爷爷昨天带回的两个油豆腐,是趁着天黑 卖豆腐的商贩没注意时,夹在手心里头带回来的。我心里明白,那是因为爷爷没卖掉柴,身无分文,但又惦记着我……
⑧记得一个周末,恰好重阳节。我从学校赶回家看望爷爷。久病的爷爷,身体很虚弱, 他拉着我的手说:“小新子,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去爬村后的状元山,好吗?”我心想:爷 爷虚弱的身体,怎么能去爬山?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拍拍胸蹦说:“爷爷能行,重阳 节登高,能祛邪避灾!”听了这话,我还能说什么呢。
⑨村后的状元山,虽不高,却很陡,少有人攀爬,山路长满了杂草,很难走。我用镰 刀砍断杂草,在前面开路。爷爷拄着拐杖,气喘呼吁地挪行,好几次滑倒在地,在我的搀扶下艰难前行。
⑩那天我们虽然劳累,却欣赏到山顶的美景:鸟儿不时飞过,留下清脆的鸣声;葱郁的灌木丛中,几朵不知名的野花绽放;远处,潺潺的溪水声,犹如动听的音乐,时高时低; 偶有小松鼠,摇着尾巴,在好奇地看着我们。爷爷说:“小新子,好风景在顶峰,继续走。” 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们终于爬到了顶峰。爷爷极为兴奋,满脸洋溢着喜悦。
?“这叫什么山?”爷爷突然问我。“状元山。”我脱口而出。爷爷一把抓住我的双手, 高高地扬起,用嘶哑的声音,对着群山叫喊:“我的小新子登上状元山山顶啦!”瞧着爷爷
喜形于色的样子,我心里也感到十分高兴。
?没想到几天后,爷爷便溘然长逝。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上了心仪 的大学,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直到如今,我也弄不明白,爷爷当时极为虚弱的身体,怎 么就爬上了状元山山顶呢?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1.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来赏析文中第①段画线的句子。(4分) 1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中的“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13.文章最后提出“爷爷当时极为虚弱的身体,怎么就爬上了状元山山顶呢?”请结合文本
解答这一疑问。(4分)
14.第⑦段末的省略号处省略了部分内容,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在横线上补写相关的内容。
(7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11.运用景物(环境)描写(视听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山顶
优美的景物(1分),烘托登山后愉快的心情(渲染喜悦的气氛)(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2.“爷爷”是一个疼爱“我”(善于教育鼓励“我”、对“我”寄予厚望)、关爱家人、勤劳
(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人。文章多处写“爷爷”对“我”的疼爱(对“我”教育鼓励);“爷爷”长年去打柴赚钱,体现他的勤劳(吃苦耐劳)和对家人的关爱:带“我”爬上状元山,体现他不怕困难及对“我”寄予厚望。(结合文本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不结合文本,只概括性格特点,答出一点给1分,最多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3.①重阳节登高,能祛邪避灾;②我用镰刀砍断杂草,在前面开路;③爷爷拄着拐杖,气
喘呼吁地挪行;④登上状元山,能为小新子祈福:⑤登状元山,是对“我”的教育鼓励。(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4.天黑时,爷爷又担着柴回来了。示例一:他说:“直倒霉,柴还是没卖出去。”奶奶问:“那
豆腐钱没还人家?”爷爷说:“还啦!”原来,爷爷将自己爱抽的烟丝卖掉,还了那两个油豆腐钱。示例二:奶奶问:“豆腐钱还了吗?”爷爷说:“没呢,又带回两个。”奶奶满脸惊讶。爷爷说:“我跟卖豆腐的说明情况后,他不但不收钱,反而送给两个油豆腐。”示例三:疲惫不堪,奶奶低声问:“怎么了,柴没卖出去?豆腐钱……”爷爷答:“给了。”“今天,我在豆腐摊旁摆柴时,顺便给卖豆腐的当了一天的帮工。”(内容合理给2分,语言顺畅给2分。)
十一、【2018广西北部湾卷】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那年,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下梯,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酥软,晕厥了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卖到他乡做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长远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入座废墟的苦楚。
(选自《智慧与思维》2018年第2期,有删改)
22.文意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2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24.第⑥段文字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25.本文的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22.A.帮父建屋 B. 帮助修屋 C.感悟修屋
23.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修屋父亲的极度担心的心理。
24.不能去掉。内容上和上文紧密相连,由修屋联想到父爱,阐明了父爱的伟大和重要。这
是作者因修屋而产生的感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25.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与厚重,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尊重和理解。
十二、【2018广西贵港】
月 迹 贾平凹
①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②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很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 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③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