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课程复习重点之最
九阴真经之课程篇
一、课程定义的几个维度:
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
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 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课程就是教学计划
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二、课程教育的形态的分类:
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为标准,将课程分为德、智、体、美、劳等课程。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等。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分为认知性课程和情意课程。 4、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分为显形课程和隐性课程。 6、还有人提出悬置课程的概念。
三
、理想课程
:
学科课程 显性课程活动课程(正规或形式课程) 分科课程 广域课程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 核心课程 各种实践活动 学问中心课程 实际课程 理想课程隐性课程(潜在课程) 悬置课程(空无课程) 显性课程中的隐性影响 学校环境因素的隐性影响 经验中心课程四、幼儿园课程概述:定义,形态与结构,性质与特点,要素:
定义: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形态与结构:基本以活动课程为主要形式,同时隐形课程特点十分突出。
性质与特点:
(一)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1、基础性 2、非义务性 3、适宜发展性
(二)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 1、启蒙性 2、生活化 3、游戏性
4、生活性和直接经验型 5、潜在性
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
课程理念:
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
儿童一般能力的获得 ←-----------→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课程目标:过程取向←-----------→结果取向 课程内容: 儿童经验←-----------→知识逻辑 课程实施:
教育方法:启发、诱导←----------→传递、灌输 教育形式:个别、小组←----------→小组、集体 课程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
五、课程开发的两种模式:
(一)目标模式: 1、代表人物:泰勒
2、涵义: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指导思想: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4、对目标模式的评价 1、确定VS偶然
——怎样看待课堂内生成的内容? 2、分解VS整合
——怎样看待儿童的学习? 3、外显VS内隐
——怎样评价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选笔试、观察、谈话等
5、目标模式对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影响:
可取之处:
(1)课程设计条理清晰 (2)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 (3)课程评价简单易行
(4)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缺陷:
(1)课程目标是由课程编制者确定的,往往难以与发展中的儿童相适应。 (2)容易忽略那些难以转化为行为的方面。
(3)课程目标强调细化,与学前儿童整体地学习知识、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距离。 (4)课程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
过程模式:
1、代表人物:斯坦豪斯
2、涵义:过程模式反对用预先确定的目标,尤其是行为目标来规定课程的进展和结果。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主张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及儿童实际的活动过程。
3、过程模式的特点:
(1)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3)教师应当是课程方案的设计者、研究者,在课程评价中,教师应是诊断者
(4)形成性评价是改进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5)目标是重要的,课程应该确定的是“一般性的目标”或“总目的”。 4、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影响 可取之处:
(1)强调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 (2)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尊重儿童的选择和创造;
(3)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自我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 缺陷:
(1)目标的作用相对被忽视。
(2)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此往往会因为教师难 以达到这样的境地而使该课程模式不易推广。
(3)容易造成完全否定教育工具价值的倾向 (4)可能会造成知识的工具价值不同程度地萎缩。
六、学科设计
诞生于二次大战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以内容的内在组织形式为依据 科目中心和学科中心的区别:
学科中心强调系统的、学术化的、结构化的知识。
科目中心的知识可能是事实知识、缺少内在联系的知识为主,如家政、驾驶培训等领域,如强调各种生物事实的生物学等。 学习者中心取向
学习者中心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主张以儿童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为中心设计课程。
比较学习者中心设计与学科中心设计
第一,它以个别学生而不是以内容为其组织的线索。
第二,它不预先进行确定性规划,而是随教师和学生展开教育任务而变化。 问题中心取向
重点是关于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问题,从社会问题及学生(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因此内容经常是跨领域的。 一般包括:
(一)生活情境设计(P29) (二)核心设计(P30)
七、课程内容的构成
(1)客观世界的知识 (2)活动方式的经验 (3)创造性活动的经验
(4)对待世界和客体的情感/评价态度的经验
八、态度形成的途径
环境的同化作用:周围人对某事的评价会不知不觉影响儿童,使他也持有同样的观点。权威人物,如对儿童来说,家长和老师,进一步发展如同伴等,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 经验的情绪效应:经验影响主体对客体本身的情感。幼儿对使自己体验到愉快满意的事物会形成积极的态度,如喜爱;对使自己感到痛苦的事物则形成相反的态度,如厌恶。 理智分析:当幼儿认识到并真正理解了某种事物或特定行为的实际含义时,会根据这种认识对他们形成好或恶的态度。只要我们依靠研究所揭示的有关规律,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