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部志愿者生存状况”研究报告
(二)学校层面
1、选拔机制存在漏洞,把关不严
有志愿者反映,部分高校选拔志愿者的时候,不看综合素质。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志愿者素质良莠不齐;同时志愿者事先无法知道自己的工作安排,所从事的行业经常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学校和相关部门未制定选拔优秀大学生参加志愿者的选拔标准和体系,走关系问题严重,不公平问题比较突出。
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在部分高校,由于积极性不高,出现只要同学有意愿参加就能被最后录取的情况。甚至在某些院校,有些同学把参加志愿者作为一种后备之策,先找工作,万一工作不好,才去参加西部计划。有时还出现志愿者录取快到期的时候,有些同学才被临时通知参加西部计划。
2、缺乏对志愿者的跟踪联系,缺少对对志愿者的人文关怀和鼓励
有志愿者反映,部分学校认为志愿者已经毕业离开学校,所以对其不闻不问,也与志愿者的联系甚少。这就造成了学校和志愿者的联系中断,从而很多通过学校可以帮助志愿者解决的问题不能落到实处;同时,由于学校没有给在西部基层服务的志愿者的相应的人文关怀和鼓励,使得部分志愿者在基层感到异常的孤独和失落。
3、对志愿者的就业缺乏足够支持 对于学校来说,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已经属于往届生,所以没有将其纳入就业服务对象,志愿者也很难再从学校里得到相关的招聘信息,学校也不会对志愿者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这十分不利于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的就业。
同时,部分高校由于缺乏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志愿者回校读研究生过程中,手续非常麻烦,给志愿者带来了很多困难。 (三)志愿者层面
1、志愿者自利性、功利性动机强烈,与志愿者精神相违背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计划最大的动机是为了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和自我实现与发展,而团中央的所提倡的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西部服务西部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落实。志愿者们参加西部计划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考虑,而并非留在西部、扎跟西部和服务西部。
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志愿者并非像团中央所宣称的那样。“不计任何报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作为经济人、社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团中央应该认识到志愿者动机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制定与动机相符合的政策。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志愿者确实具有很强的志愿精神。 2、部分志愿者素质较差,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不够 一些志愿者由于当初报名参加志愿者时动机比较功利,如希望享受最后的优惠政策。再加上部分高校把关不严,让部分不符合志愿者要求的人进入了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在服务地由于工作上散漫、生活上糜烂,在当地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同时个别志愿者刚走出校园,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差,经不起在工作和社会上遇到的各种诱惑,从而走向了犯罪道路。 3、志愿者与主管部门及服务单位沟通不够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志愿者很少和各级主管团委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使得当地团委对志愿者的在服务单位的情况了解甚少,更不清楚志愿者具体的生存、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情况。这就造成了部分志愿者与服务单位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产生了分歧与矛盾后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和处理。
4、志愿者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缺乏团队配合
由于工作地点分散,志愿者很少有机会集体组织一些活动。同时,有时即使有些志愿者能策划一些很好的项目,最终因为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经费而半途流产。在我们的调研中,也有很多志愿者反映缺乏与群众的交流,缺乏深入到基层的机会。然而,即使志愿者有时有很好的活动计划,也得到团县委的同意。很多时候最终却不了了之。出现这种情况非常影响志愿者组织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社会层面
1、社会对志愿者存在严重误解,认为志愿者是找不到工作才参加志愿服务 由于西部基层对在当地服务的志愿者缺乏宣传,所以当地对志愿者的认可度很低,甚至有些人误解志愿者由于在学校表现差,到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才参加西部计划来缓解就业压力,所以志愿者成了是一个失业的大学生群体。 2、招聘单位对志愿者缺乏认同
团中央和各地团委缺乏对志愿者在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宣传,这就导致了社会上的企事业组织,尤其是企业对西部计划几乎和志愿者几乎不了解、所以他们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也很少考虑志愿者。一方面,不认同志愿者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认为志愿者不是应届生,从而也很排斥。 3、当地群众对志愿缺乏认同
由于很大部分的志愿者在政府机关里服务,所以没有多少机会到乡镇的基层去深入和群众进行接触和沟通,所以大多数的当地群众不了解志愿者这个群体,只认为是政府工作人员。西部计划的社会认知度还不是很高,当地人民对西部计划不了解,所以当地群众对志愿者这个特殊的群体也缺乏认同。“我们被认为是外来人口,在做买卖商品时有敲诈我们的现象”,有志愿者这样反映。而且这样的情况还不是少数,当地人得知志愿者是外地人时,高价出售商品也较为普遍。
第四部分 解决志愿者生存困境的出路 (一)合理定位西部计划及西部志愿者 从前面对志愿者动机的讨论中,我们深知如何定位西部计划显得至关重要。是作为激发大学生服务西部地区的热情、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平台,还是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西部计划只是缓解就业压力还是把志愿者留在西部,是团中央及其他主管部门必须明确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明确,很多问题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首先,有必要分析目前国家是怎么对西部计划进行定位的?而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的目的又是什么?
2003年实施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里面,明确提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目的是“ 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上面的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西部计划的基本定位。第一,通过西部计划,吸收大学生到西部去,从而支持和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与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是吻合的。第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第三,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为国家培养人才。
在《通知》里面,专门提到该通知发布的根据,即“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国家决定从2003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不难看出,第二种意图,即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意图尤其明显。 而而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的目的又是什么?在“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的动机”一问中,选择“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的有65人,占64.4%;其次是“自我发展和实现”,60人,占59.4%;再次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48人,占20.3%;缓解就业压力的比例只有24人,10.2%(见表4-8)。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志愿者的动机发生了极大的分化。排在第一位的既不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也不是缓解就业压力,而是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无疑,团中央对志愿者动机的把握不到位,志愿服务西部、缓解就业压力的动机已经不是志愿者最主要的动机。
那目前这种定位有什么问题呢?第一,到底是激发“志愿精神”,动员大学生去西部服务还是作为缓解就业的一种途径?第二,这两种定位是否能同时兼容?有什么冲突和困境?我们认为,如果是偏重于吸引有志愿精神的优秀人才服务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重心应该是把好关,吸引真正有志愿精神,不怕艰难困苦的大学生。如果是缓解就业压力,重心应该是让人才长期扎根西部,出台留人政策。
由于目前国家这两种目的都有,而志愿者动机也多样化,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一,在我们调研中,志愿者比较在乎物质方面的待遇。有46.1%的志愿者认为补助额低,有38.5%的志愿者要求提高补助额度。一些志愿者认为,目前西部计划越来越功利,对物质待遇的条件很在乎。而这与志愿精神相冲突吗?目前的宣传强调不计回报,实际上现实中的志愿者不是如此。第二,很多想留在西部地区的志愿者实际上很难留下来,而有些志愿者却根本不想留在西部。有54.9%的志愿者不愿意留在西部,愿意留下的为46.1%。已经结束服务期的志愿者中,没有留下的比例为77.8%。那国家设想的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目标是否能实现?
我们的结论是:在实践中,目前西部计划更多地演变成了国家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在解决就业方面的功能不太明显。大部分志愿者服务期结束后还是得重新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就业压力还是会凸显。当然,其中有一些志愿者确实是怀着奉献青春、支援西部的动机前来的,但是这样的志愿者数量越来越少。
基于上述的分析,那应该如何定位呢?目前有两种模式可选择。第一,西部计划的定位应该更为务实,可主要定位为西部计划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的平台,也是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途径的措施”。第二,倾向于吸引那些有志愿精神、能吃苦耐劳,希望了解西部、体验农村生活的大学生来西部服务。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更倾向于前一种定位。当然,前一种定位不妨碍那些有志愿精神的大学生来西部服务。
(二)物质方面
1、适当提高志愿者的补助额度。可根据目前的物价水平和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予以制定。
表4-1 对生活补助的满意度
表4-2 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
从表4-1可以看出,对生活补助满意的志愿者占到46.1%,不满意的比例占到26.5%,无所谓的27.5%。这说明,接近一半的志愿者是对目前生活补助的额度满意的,同时无所谓的志愿者也达到27.5%。因此,说明目前国家规定的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补助额度基本上与现实情况相吻合的。
但是也可以看出,不满意志愿者的也近1/3,达到26.5%。同时,从表4-2可以看出,有14.5%的志愿者认为生活补助低,是志愿者反映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在这里,如何理解这两组数据的差别,我们认为满意度是基于自身作为志愿者的一种价值判断(内涵的意思是对物质条件不能太苛求),而认为补助额低是一种基于对目前物价水平和其他项目补助额高的判断,两组数据并不冲突。结合到我们实地调研的情况,我们认为对志愿者的补助应该予以适度提高。
其理由有两点:其一,西部计划已经实施了4年,物价水平已经有所提高,特别是今年年中,这一波物价上涨直接影响到志愿者的生活。其二,“三支一扶”、“一村一大”计划志愿者的生活补助都明显高于西部计划志愿者。公平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认为,人们很多时候不仅关注报酬(收益)的绝对量,而且关注报酬的相对量。鉴于此,很多志愿者觉得工作内容相近、待遇差别却较大,不公平感产生。 那补助多少合适呢?我们认为有四个原则。第一,参照目前的物价水平,目前的物价指数与2003相比,上涨幅度很大,上涨的幅度可以作为确定补助额多少的依据。第二,结合到各地的消费水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贫困地区的物价不一定比一般地区低 ,比如阿坝地区的松潘县,当地的物价,尤其是饮食方面,与成都接近。第三,参考志愿者的期望。第四,参照其他类似计划。
表4-3 期望的生活补助额 从表4-3可以看出,志愿者的期望值集中在600到1500元之间。其中600到999元占35.3%,1000到1499元占49%。 单位: 元
项目名称 补助额度(一般) 补助额度(特殊) 西部计划 600 800 三支一扶 800 1200
一村一大 900(专科生) 1100(本科生) 1500(研究生) 民族地区增加200
表4-4 各项目补助额度比较
基于西部计划与其他计划的比较(见表4-4)以及志愿者自身对补助的满意度调查,我们的结论是:
第一,适当提到西部计划的补助金额,提高幅度可限制在100-200元之间。如果目前的财政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可优先考虑增加支教群体的补助额度。 第二,对部分地区补助额度的提高,不仅仅参照当地是否是贫困地区,还应考虑当地的物价水平。由于目前对贫困地区的补助额度已经有所增加,因此主要应考虑后者,即志愿者服务地的物价水平。希望团中央确定之前,能到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研,最终再加以确定。
2、改善志愿者的住宿条件、饮食条件。团中央和、团省委可就此予以专项的经费拨款,当地财政部门也应予以经费支持。
表4-5 住宿条件满意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