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3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总结

2013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总结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22:54:57

土壤、动植物、矿产、能源、固废)、全球环境(包括气候、生物多样性)三大类分别表述。⑶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和方法。包括对规划方案的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环境影响识别一般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系统流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⑷确定EIA指标。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初步确立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中补充、调整、完善。⑸评价标准的选取。釆用已有的国家、地方、行业或国际标准;如缺少相应的法定标准时,可参考 国内外同类评价时通常釆用的标准,釆用时应经过专家论证。较为通用的指标有:生物量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土地占用指标、土壤侵蚀量指标、大气环境容量指标、温室气体排放量指标、声环境功能区划、地面水功能区划、水污染因子排放控制标准等。

2.5 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⑴预测要求:应对所有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⑵预测内容:环境影响预测,包括其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规划的累积影响;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⑶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情景分析法等。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⑴分析与评价内容: 规划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容性分析。⑵分析与评价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等。

目前规划环评的方法:(1) 投入产出分析(2) 环境数学模型(3) 加权比较法(4) 对比评价法(5) 环境承载力分析 累积影响分析:累积影响分析应当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进行;常用的方法有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系统流图法、环境数学模型法、承载力分析、叠图法+GIS、 情景分析法等。

2.6熟悉规划EIA中拟定EP对策与减缓措施的原则和优先顺序

在拟定EP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⑴预防措施。用以消除拟议规划的环境缺陷;⑵最小化措施。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EI最小化;⑶减量化措施。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EI;⑷修复补救措施。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⑸重建措施。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

(九)CP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1. 总则

1.1掌握导则的适用范围

⑴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CP)的环境风险评价。⑵国家EP总局颁布的《CPEP管理名录》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信息化学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采掘业、建材等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按规定都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1.2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⑴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CP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CP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EI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CP事故率、损失和EI达到可接受水平。⑵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重点是①预测和评价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②环境质量的恶化及③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④提出防范、减少、消除对人群和EI措施。

1.3熟悉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⑴根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级。⑵经过对CP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中涉及的1~3个主要化学品,进行物质危险性判定。⑶敏感区系指需特殊保护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及社会关注区。具体敏感区应根据CP和危险物质涉及的环境确定。⑷根据CP初步工程分析,划分功能单元。凡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性物质,且危险性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⑸评价工作级别,按表1划分。

表1 评价工作级别(一、二级) 重大危险源 非重大危险源 环境敏感地区 剧毒危险性物质 一般毒性危险物质 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 爆炸危险性物质 一 二 一 二 二 一 一 二 一 一 二 一 ⑹一级评价必须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⑺二级评价需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37

★评价范围: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的确定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伤害阈和敏感区域位置。大气EI一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5km;二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3km范围。地面水和海洋评价范围按《EIA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规定执行。

1.4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程序

⑴风险识别。目的是确定风险类型(火灾、爆炸和泄漏)。内容:①资料收集和准备主要收集CP工程资料、环境资料和事故资料。②物质风险识别。③生产设施风险识别。⑵源项分析包括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发生概率和估算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量。(可以采用事件树、事故树分析方法或类比法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及概率)⑶后果计算是在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基础上,针对最大可信事故对环境(或健康)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进行预测分析,确定影响范围和程度。⑷风险计算和评价。风险计算是CP环境风险评价的核心工作。综合分析确定最大可信事故造成的受害点距源项(释放点)的最大距离以及危害程度,包括造成厂外环境损坏程度、人员死亡和损伤及经济损失。⑸风险管理。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风险值达不到可接受水平时,为减轻和消除对环境的危害,应采取减缓措旋和应急预案。

2.风险识别熟悉风险识别的范围、类型和内容

⑴风险识别范围:①物质风险识别范围:分析判定所使用的主辅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副产品及产生的污染物是否属于剧毒、有毒、易燃和爆炸性物质。②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涉及危险性物质的生产装置、储运、公用和辅助工程、工程EP设施等。

⑵风险识别工作内容:①资料收集和准备。②对所涉及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风险识别,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③计算各功能单元中环境风险评价因子贮(积)存量,对各功能单元进行风险识别,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④分析潜在事故的类型、可能的危害及向环境转移的途径。

3.风险计算和评价 3.1熟悉风险值的定义

将最大可信事故风险值Rmax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RL比较;Rmax≤RL则认为本项目的风险水平可以接受。Rmax>RL则项目应进一步采取减少事故的安全措施,以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CP不可接受。

3.2了解风险评价的原则(导则内容)

⑴大气环境风险评价,首先计算浓度分布,然后按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给出该浓度分布范围及在该范围内的人口分布。⑵水环境风险评价,以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包括面积及污染物质质点轨迹漂移等指标进行分折,浓度分布以对水生生态损害阈作比较。⑶对以生态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事故风险评价,按损害的生态资源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给出损害范围和损害值。⑷鉴于目前毒理学研究资料的局限性,风险值计算对急性死亡、非急性死亡的致伤、致残、致畸、致癌等慢性损害后果目前尚不计入。

4. 风险管理

4.1熟悉风险防范措施(导则内容)

⑴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厂址及周围居民区、EP目标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厂区周围工矿企业、车站、码头、交通干道等设置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厂区总平面布置符合防范事故要求,有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通道、应急疏散及避难所。⑵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范措施。对贮存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危险源的贮存地点、设施和贮存量提出要求,与EP目标和生态敏感目标的距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⑶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自动监测、报警、紧急切断及紧急停车系统;防火、防爆、防中毒等事故处理系统;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通道;应急疏散通道及避难所。⑷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有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和在线分析系统设计方案。⑸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爆炸危险区域、腐蚀区域划分及防爆、防腐方案。⑹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⑺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

4.2了解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表9 应急预案内容 序号 1 2 3 4 5 6

应急计划区

应急组织机构、人员 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应急救援保障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项 目

内 容 及 要 求

危险目标:装置区、贮罐区、环境保护目标 工厂、地区应急组织机构、人员 规定预案的级别及分级响应程序 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等

规定应急状态下的报警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管制

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8

7 8 9 10 11

应急检测、防护措施、清除泄漏措施和器材

人员紧急撤离、疏散,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

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与恢复措施 应急培训计划 公众教育和信息

事故现场、邻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 事故现场、工厂邻近区、受事故影响的区域人员及公众对毒物应急剂量控制规定,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医疗救护与公众健康 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 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 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与演练 对工厂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

(十)CP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

1.熟悉规范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交通运输(公路,铁路,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港口和航运,管道运输等)、水利水电、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矿山采选、电力生产(风力发电)、农、林、牧、渔、旅游等行业和海洋、海岸带开发、高压输变电线路等主要对生态造成影响的CP,以及区域、流域开发项目竣工EP验收调查工作。其他项目涉及生态影响的可参照执行。

2.总则

2.1了解验收调查的工作程序

验收调查工作可分为准备、初步调查、编制实施方案、详细调查、编制调查报告五个阶段。

⑴准备阶段。收集、分析工程有关的文件和资料,了解工程概况和项目建设区域的基本生态特征,明确EIA文件及其审批文件有关要求,制定初步调查工作方案。⑵初步调查阶段。核查工程设计、建设变更情况及环境敏感目标变化情况,初步掌握EIA文件及其审批文件要求的EP措施落实情况、与主体工程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完成及运行情况和生态保护措施执行情况,获取相应的影像资料。⑶编制实施方案阶段。确定验收调查标准、范围、重点及采用的技术方法,编制验收调查实施方案。⑷详细调查阶段。调查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造成的实际EI,详细核查EIA文件及初步设计文件提出的EP措施落实情况、运行情况、有效性和EIA审批文件有关要求的执行情况。⑸编制调查报告阶段。对项目建设造成的实际EI、EP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论证分析,针对尚未达到EP验收要求的各类EP问题,提出整改与补救措施,明确验收调查结论,编制验收调查报告。

2.2熟悉验收调查时段的划分

⑴验收调查时段:根据工程建设过程,分为工程前期、施工期、试运行期三个时段。⑵验收调查范围:原则上与EIA文件的评价范围一致;当工程实际建设内容发生变更或EIA文件未能全面反映出项目建设的实际生态影响和其他EI时,根据工程实际变更和实际EI情况,结合现场踏勘对调查范围进行适当调整。

2.3熟悉验收调查标准的确定原则

验收调查标准原则上采用CPEIA阶段经EP部门确认的EP标准与EP设施工艺指标进行验收,对已修订新颁布的EP标准应提出验收后按新标准进行达标考核的建议。⑴EIA及其审批文件中有明确规定的按其规定作为验收标准。⑵EIA及其审批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可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参考国家、地方或发达国家EP标准。⑶现阶段暂时还没有EP标准的可按实际调查情况给出结果。

2.4了解验收调查的运行工况要求

⑴对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线性工程以及港口项目,验收调查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或交通量)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如果短期内生产能力(或交通量)确实无法达到设计能力75%或以上的,验收调查应在主体工程运行稳定、EP设施运行正常的条件下进行,注明实际调查工况,并按EIA文件近期的设计能力(或交通量)对主要环境要素进行影响分析。⑵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75%时,可以通过调整工况达到设计能力75%以上再进行验收调查。⑶国家、地方EP标准对CP运行工况另有规定的按相应标准规定执行。⑷对于水利水电、输变电、油气开发(含集输管线)、矿山采选可按其行业特征执行,在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即可开展验收调查工作。⑸对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的CP应分阶段开展验收调查工作,如水利、水电项目分期蓄水、发电等。

2.5掌握验收调查的重点

⑴核查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情况。⑵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及变更情况。⑶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造成的EI变化情况。⑷EIA制度及其他EP规章制度执行情况。⑸EIA及其审批文件中提出的主要EI。⑹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因子达标情况。⑺EP设计、EIA文件及其审批文件中提出的EP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效果、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落实情况、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及有效性。⑻工程施工期和试运行期实际存在的及公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⑼验证EIA文件对污染因子达标情况的预测结果。⑽工程EP投资情况。

3.调查技术要求

39

3.1掌握环境敏感目标调查的内容及要求

调查环境敏感目标的地理位置、规模、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所处环境功能区及保护内容等,附图、列表予以说明,并注明实际环境敏感目标与EIA文件中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 生态敏感目标 需特殊保 护地区 生态敏感 与脆弱区 社会关注区 主要内容 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的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以及有特殊价值的生物物种资源分布区域。 沙尘暴源区、石漠化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3.2熟悉工程调查的内容及要求 ⑴工程建设过程:应说明CP立项时间和审批部门,初步设计完成及批复时间,EIA文件完成及审批时间,工程开工建设时间,EP设施设计、施工和工程环境监理单位,投入试运行时间等。⑵工程概况:应明确CP所处的地理位置、项目组成、工程规模、工程量、主要经济或技术指标(可列表)、主要生产工艺及流程、工程总投资与EP投资(应列表分类详细列出)、工程运行状况等。发生变更时,应重点说明其具体变更内容及有关情况。⑶提供适当比例的工程地理位置图和工程平面图(线性工程给出线路走向示意图),明确比例尺,工程平面布置图(或线路走向示意图)中应标注主要工程设施和环境敏感目标。

3.3掌握EP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的内容及要求

⑴概述工程在设计、施工、运行阶段针对生态、污染和社会影响所采取的EP措施,并对EIA及其审批文件所提各项EP措施的落实情况一一予以核实、说明。⑵给出EIA、设计和实际采取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对照、变化情况,并对变化情况予以必要的说明;对无法全面落实的措施,应说明实际情况并提出后续实施、改进的建议。⑶生态影响的EP措施主要是针对生态敏感目标(水生、陆生)的保护措施,包括植被保护与恢复措施、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如野生动物通道)、水EP措施、生态用水泄水建筑物及运行方案、低温水缓解工程措施、鱼类保护设施与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土壤质量保护和占地恢复措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生态敏感目标的保护措施、生态监测措施等。⑷污染影响的EP措施主要是指针对水、气、声、固废、电磁、振动等各类污染源所采取的保护措施。⑸社会影响的EP措施主要包括移民安置、文物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3.4熟悉生态影响调查的内容、方法及调查结果分析的主要内容

1)调查内容。根据CP特点进行。⑴工程沿线生态状况,珍稀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和分布状况、鱼类三场分布等。⑵工程占地情况调查,包括临时占地、永久占地,列表说明占地位置、用途、类型、面积、取弃土量(取弃土场)及生态恢复情况等。⑶工程影响区域内水土流失现状、成因、类型,所采取的水土保持、绿化及措施的实施效果等。⑷工程影响区域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等生态敏感目标和人文景观的分布状况,明确其与工程影响范围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护区级别、保护物种及保护范围等。提供适当比例的保护区位置图,注明工程相对位置、保护区位置和边界。⑸工程影响区域内植被类型、数量、覆盖率的变化情况。⑹工程影响区域内不良地质地段分布状况及工程采取的防护措施。⑺工程影响区域内水利设施、农业灌溉系统分布状况及工程采取的保护措施。⑻CP建设及运行改变周围水系情况时,应做水文情势调查,必要时须进行水生生态调查。⑼如需进行植物样方、水生生态、土壤调查,应明确调查范围、位置、因子、频次,并提供调查点位图。⑽上述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增减。

2)生态影响调查方法。⑴文件资料调查。⑵现场勘察。范围应全面覆盖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区域,勘察区域与勘察对象应基本能覆盖CP所涉及区域的80%以上。CP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随机性和典型性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⑶公众意见调查。⑷遥感调查。

3)调查结果分析。⑴自然生态影响调查结果。⑵农业生态影响调查结果。⑶水土流失影响调查结果。⑷监测结果。⑸措施有效性分析及补救措施与建议。

3.5熟悉调查结论与建议的编写要求及内容

调查结论是全部调查工作的结论,编写时需概括和总结全部工作。⑴总结CP对EIA及其审批文件要求的落实情况。⑵重点概述工程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有EP措施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EP措施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⑶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客观、明确地从技术角度论证工程是否符合CP竣工EP验收条件,包括:①建议通过竣工EP验收。②限期整改后,建议通过竣工EP验收。

40

搜索更多关于: 2013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总结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土壤、动植物、矿产、能源、固废)、全球环境(包括气候、生物多样性)三大类分别表述。⑶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和方法。包括对规划方案的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环境影响识别一般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系统流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⑷确定EIA指标。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初步确立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中补充、调整、完善。⑸评价标准的选取。釆用已有的国家、地方、行业或国际标准;如缺少相应的法定标准时,可参考 国内外同类评价时通常釆用的标准,釆用时应经过专家论证。较为通用的指标有:生物量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土地占用指标、土壤侵蚀量指标、大气环境容量指标、温室气体排放量指标、声环境功能区划、地面水功能区划、水污染因子排放控制标准等。 2.5 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环境影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