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在我国的应用
产的真实状况,根据发生时所作的记录也只能作为形式上的参考。因此,对于企业的一些资产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减值准备。对原有的账面记录作调整,能真实、恰当地反映资产的经济实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强调和运用,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制度叉向国际化、规范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2,2 在具体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过分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与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是该原则出台的背景。运用得好,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但如果被过分强调,反而又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核实性,甚至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观臆断提供借口,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贯彻
这一原则的可靠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交易或事项在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方面不一致,甚至发生背离。一方面,这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困惑,在选用会计政策时无所适从。因为制度所赋予的不是对交易或事项的绝对规范;另一方面,也给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精神和专业判断空间,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
9
其外在形式不一致__时。会计人员要如宴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会计人员应注重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培养高标准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3 充分理解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努力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会计的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公允地运用到会计实务中的能力。也是一个会计人员素质的综合反映。会计的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能集中反映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的透彻了解的程度。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多的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因此。企业会计人员面临着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对会计业务进行恰当处理和客观公允地揭示问题。针对这一要求,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自己的职业敏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编报出高质量的财务报表。会计界已清醒地认识到,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在于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信息,为投资者决策作依据,所以公布的财务信息不得虚假列报,应反映其经济实质。目前,我国相继出台了许多具体会计准则,其中有些就是基于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的考虑,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和披露,按照会计分期假设,可以不进行账务处理:但为
10
了确保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评价和决策,对于资产负债表El后事项,首先区分出资产负债表El后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然后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另外,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往往与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会计原则是相互排斥的,凼此,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捌问题,如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如果各项财产发生减值,应当按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这就是历史成本原则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问题。笔者认为, 实质重于形式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 ? , 法以更能提高会计资料的质 ,注重经济实质,即公允、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 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可靠的信息作为判断和抉择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2003年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会计)Ⅱ],上海会计,2002(4)
2 王泽,浅议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JJ,科技创业月刊,2004(6)]
1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