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四首导学案
八(上)第﹡单元 主备﹡﹡﹡ 审核﹡﹡﹡ 上课时间 月 日 总课时数 《 春望》《泊秦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想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复杂深厚的情感。
3、透过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尤其是个别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能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5、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学习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方法指导
通过反复朗读,揣摩诗人心境,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思想。 知识链接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其本人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为现实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杜牧简介】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 基础过关 1、《春望》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2、《春望》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泊秦淮》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 文本整体把握
学习《春望》
1、 自由朗读全诗。根据书后注释疏通诗歌的字面意思。
2、 再读诗歌,思考全诗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表现出来?(小组交流
讨论)
3、 整首诗以哪个字总起,试加以分析。
东海县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1
八(上)第﹡单元 主备﹡﹡﹡ 审核﹡﹡﹡ 上课时间 月 日 总课时数 教师点拨: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这首诗从“望”写起,以“愁”作结。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眼中所见。上句蕴含山河依旧、国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满目疮痍的荒芜景象,深切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颔联两句最为感人,以乐景写悲情: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却见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惊心,春光愈是烂漫,内心愈是伤感。这里色感相连,声动相应,景随情移,情随景生,匠心独运,感人至深。颈联则更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真挚。尾联正面描绘诗人自我形象,收束全篇。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深广忧思。
4、学习《泊秦淮》,自由朗读,想一想此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古讽今,抒发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之情。 文本局部探究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何理解“破”“深”? “破”即“被攻破”,有破败之意。“深”有荒芜之义。国都沦陷,满眼颓垣断壁,草木丛生,一片狼藉,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一“破”“深”字全面深刻地描绘出战争后国都长安的衰败景象,表达诗人沉痛悲苦之情。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抒发怎样的情感? “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此句真切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3、《泊秦淮》首句连用两个“笼”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诗的首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副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景物描写渲染悲凉之气,也是诗人此时此境心情的写照。 深化提升 1、《春望》的“望”有哪些含义?
“望”既指眼中所见之景,断壁残垣,草木苍苍,满目凄然的衰败景象,和繁华盛开百鸟和鸣的春景;也有“盼望”之意,盼望战乱早日平息,亲人早日团聚,可以说国泰民安是诗人的美好愿望。 2、《春望》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作简要分析。
触景生情,以乐景衬悲情。春天,群芳竞艳,百鸟齐鸣,本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然而诗人此时的心情却是沉重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这种心情的反映,意思说,他痛苦伤感时,见百花争艳也不禁泪流满面;与家人的离愁别恨,兵乱中的担心,使他听到鸟的鸣声,也感到惊骇不安。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烂漫、百鸟和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开,鸟鸣,却与“溅泪”,“惊心”联系在一起,用来表现悲愁和哀伤。这种艺术手法,叫做反衬。反衬的手法运用得好,效果常常比正面衬托更好,感情上更为强烈。这两句诗就收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 3、“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是斥责歌女的吗?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小组讨论。
不是的。作者的真实用意是讽刺只顾贪图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他们不以国事为怀,每日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是在走南朝亡国的老路。表现作者对时局的忧愤。 4、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拓展延伸
阅读杜甫的另一首诗思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东海县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2
八(上)第﹡单元 主备﹡﹡﹡ 审核﹡﹡﹡ 上课时间 月 日 总课时数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此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表现出来? 2、 “即”“穿”“下”“向”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反思与感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想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复杂深厚的情感。
3、透过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尤其是个别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能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5、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学习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方法指导
通过反复朗读,揣摩诗人心境,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思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知识链接 【陆游简介】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号放翁。一生最大抱负就是收复失地。著有名言 “位卑未敢忘忧国”。 【创作背景】
此诗为陆游68岁所作,此时年老体衰、闲居故乡。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有《文山先生全集》。 【创作背景】
东海县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3
八(上)第﹡单元 主备﹡﹡﹡ 审核﹡﹡﹡ 上课时间 月 日 总课时数 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次年正月,元军占领了临安,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元将强迫他写信投降,他将自己所写《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元将,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元将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1283年,文天祥遇害。
基础过关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什么意思? 文本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对照注释讲解此诗大意。并背诵。 2、自由朗读《过零丁洋》,对照注释疏通诗意,并在小组内讲解交流。 文本局部探究
1、 陆游为何“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 “风吹雨”有何含义?(既是实写又指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南宋统治)
3、 陆游做了一个什么梦?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它吗?(作者于风雨交加的夜晚,梦见自己
骑上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疆场,收复失地,杀敌报国。)
4、 此诗表达陆游怎样的愿望?(表达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5、 《过零丁洋》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6、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7、颈联叙写了作者当年怎样的心情和处境?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8、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深化提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本诗自然而巧妙地通过风雨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抒发作者满腔的爱国热忱。 《过零丁洋》叙写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辛苦遭逢) 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风飘絮, 雨打萍) 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表达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的民族节操;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忠心为国的一片丹心。) 拓展延伸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思考:1、作者在诗中嘱托儿子什么事情?背诵这首诗。
2、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会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
3、背诵这首诗。 反思与感悟
东海县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