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市101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北京市101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3:42:59

北京市101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综合题(共1题;共11分)

1. ( 11分 ) 某学校举办“走近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倾听了汉语言文字和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讲座,参观了书法展和对联展,观看了戏曲演出,很有收获。请阅读小明同学所写的感想,完成下列小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三千年间,我国重要典籍均为文言。各个时代的作品特色鲜明,如诸子百家散文、汉赋、魏晋人物志……有的质朴无华却nài人寻味,有的大气恢弘令人心旌动荡,有的幽默诙谐让人①________(忍俊不禁 情不自禁)。各个时代名篇迭出,《逍遥游》《洛神赋》《兰亭集序》《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一篇篇文言佳作仿佛从天上瑶池中②________(迸溅 迸射)出的仙露琼浆,【甲】________。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集合起来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乙】________。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血脉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

与图像相比,文言有自身的优势。图像直观、没有余味,文言的抽象性则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较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丙】________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空间,品读文言的过程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的过程。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形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居住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用文言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放眼古今中外,思乡的诗文千千万万。用古老的文言吟诵出来的绝唱,最能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隐痛。

面对如此绝唱,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深刻反思:时下国人言语之粗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如果将来有一天文言在中华大地上成为鲜为人知的语言,那将不只是一种遗hàn,更是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之源已经断流,精神之根已经枯死。到那时,我们的文化生命何以延续?

(1)下面对划线字的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仙露琼(qòng)浆 鲜(xiǎn)为人知 奈人寻味 遗憾 B. 仙露琼(qiòng)浆 鲜(xiǎn)为人知 耐人寻味 遗憾 C. 仙露琼(qòng)浆 鲜(xiān)为人知 耐人寻味 遗撼 D. 仙露琼(qiòng)浆 鲜(xiān)为人知 奈人寻味 遗撼

(2)根据上下文推断,文中①处和②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忍俊不禁 ②迸溅 B.①情不自禁 ②迸射 C.①情不自禁 ②迸溅 D.①忍俊不禁 ②迸射

(3)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滋养了世代中国人 【乙】饮之令人沉醉 【丙】文言的含蓄和蕴藉 B.【甲】滋养了世代中国人 【乙】饮之令人沉醉 【丙】含蓄和蕴藉的文言 C.【甲】饮之令人沉醉 【乙】滋养了世代中国人 【丙】含蓄和蕴藉的文言 D.【甲】饮之令人沉醉 【乙】滋养了世代中国人 【丙】文言的含蓄和蕴藉 (4)文中画线句作为所在段的总起句,表达有所不妥,请加以改正。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8分)

2. ( 8分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蜀中有杜处士① ,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此画斗牛也。”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 ③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 ④尾搐入两股间________

(2)对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寺僧)在水中找这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就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找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石兽的踪迹。 理解:寺僧找石兽,既不了解事物特点,也没有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是凭感觉盲目地寻找,所以找不到。

B.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一个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原理。这两个石兽不是木片,怎么可能被大水冲走呢?” 理解:讲学家的笑,包含着对寺僧的嘲笑和轻视,也反映了他骄傲自大、好为人师的特点。

C.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这是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撞击石头形成的反冲力,一定

会在石头下面对着水的地方冲刷沙子最终形成坑洞。 理解:老河兵既考虑了石头和沙的特点,又考虑了沙子、水和石头的相互关系,所以按照他的见解,石兽能被找到。

D.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翻译:在下游找石兽,本来就错乱了,在原地找,不是更错乱吗? 理解:一个“固”字,表现了老河兵对讲学家固执己见的批判,和“更”字前后呼应,表现了老河兵的见多识广,以及对自己判断的笃定。

(3)【甲】文和【乙】文共同表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两文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

三、选择题(共4题;共8分)

3. ( 2分 ) 小明同学为了体会文言之美,搜集了一些风景名胜的对联。其中,有副对联小明少抄了一个字,请你为他补全。你认为下面四种方案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青山不________千秋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A. 墨 B. 黑 C. 染 D. 老

4. ( 2分 ) 下面是于右任先生的几幅书法作品。小明评价其中一幅作品为“纵放宕出而回环呼应,潇洒脱俗,给人以仪态万千之感”。请你判断小明评价的这幅书法作品是( )

A. B. C. D.

5. ( 2分 ) 在“走近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中,小明和同学们观看了戏曲表演。下面是四位同学写的感受,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昆曲细腻温婉,幽远高洁。精致的唱腔柔柔响起,恰若空谷幽兰,萦绕耳畔、心间。 B. 秦腔高昂激越、强烈急促。演员扯开嗓子大声吼,能把人的三魂七魄都摄了去。

C. 京剧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虚拟性的表演,可以把白天演绎为黑夜,也可以把几年的时间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面旗子当作是千军万马。

D. 越剧唯美淡雅,极具灵秀之气,流传最广。她像是一位浓妆艳抹的美妇人,行走在大江南北。 6. ( 2分 ) 小明同学的感想里面提到的《爱莲说》《陋室铭》都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课文。下列关于本学期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陋室铭》——唐——刘禹锡 《河中石兽》——清——纪昀 B.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C. 《紫藤萝瀑布》——当代——宗璞 《爱莲说》——唐——周敦颐

D. 《伟大的悲剧》——奥地利——茨威格 《阿长与〈山海经〉》——现代——鲁迅

四、句子默写(共1题;共6分)

7. ( 6分 ) 默写。

(1)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宣室求贤访逐臣,________。(李商隐《贾生》) (4)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赵师秀《约客》)

(5)《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爱莲说》中写君子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8. ( 10分 )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

9. ( 5分 ) 《海底两万里》的人物形象鲜明,请你从尼摩、阿罗纳克斯(也被译为阿龙纳斯)、孔塞伊(康赛尔)、内德·兰德(尼德兰)四人中任选两人,结合具体情节分别说说人物的突出特点。

七、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11分)

10. ( 11分 )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端午节的“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对我国端午节起源,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他秉直爱国,政绩显著,却被罢黜,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人怀念他,在每年端阳节时向江心投掷粽子、油糕等食品,用意有二:一是让江中的蛟龙鱼鳖等吃这些食品,免得伤害屈原尸体;二是祭奠屈原,让他的亡灵亦享有人间的食品。另有图腾祭日、镇妖避邪日、伍子胥的祭辰、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等说法。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传说各异,所以除了龙舟竞赛,各地还有很多不尽相同的节日活动,比如: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艾草,佩香囊,涂雄黄等等。当然,在现代中国,尤其在大城市,端午节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仪式,如挂艾草、涂雄黄等正在被人们淡化。 近年来,受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的影响,端午节以及相关的端午文化正越来越多的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东南亚、澳洲、美洲、欧洲等地的若干国家,都有民间团体在端午日举行各种活动,端午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节日。 材料二:

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有所不同。中国的端午节只在农历五月初五一天,而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把端午节伸展开来,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庆祝,完全变成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他们所祭祀的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等十二位神灵。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北京市101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综合题(共1题;共11分) 1. ( 11分 ) 某学校举办“走近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倾听了汉语言文字和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讲座,参观了书法展和对联展,观看了戏曲演出,很有收获。请阅读小明同学所写的感想,完成下列小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三千年间,我国重要典籍均为文言。各个时代的作品特色鲜明,如诸子百家散文、汉赋、魏晋人物志……有的质朴无华却nài人寻味,有的大气恢弘令人心旌动荡,有的幽默诙谐让人①________(忍俊不禁 情不自禁)。各个时代名篇迭出,《逍遥游》《洛神赋》《兰亭集序》《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一篇篇文言佳作仿佛从天上瑶池中②________(迸溅 迸射)出的仙露琼浆,【甲】________。这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