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http://www.edudown.net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套试题免费下载!
这是一篇抒写野游乐趣的回忆性散文。全文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学习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真是美不胜收!
2、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反复诵读接近美
1、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扫除字词障碍(投影显示) 合作探究寻找美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 师: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问题,准备进行研讨。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投影研讨题或学生提出的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春天游山趣味更好”?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2)、“三家村里??十分温暖”雨是“苦雨”,山是“荒山”,作者为什么还觉得“温暖”? (3)、“有生以来??的趣味”怎样理解?
讨论完毕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对某个问题理解,另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本组的不同理解,个别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深刻体验。 拓展延伸品味美
1、师:音乐给人以享受,音乐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师放乐曲《高山流水》,生听后把想象的和感受的记出来。 小结。
4.风筝 鲁迅
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 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5
http://www.edudown.net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套试题免费下载!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 生大致会这样说: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 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 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 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6
http://www.edudown.net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套试题免费下载!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普通话流畅地交流格言,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倾听,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话语、观点。
3、积累格言,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激励学生用格言指导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准确流畅得体的交流格言内容,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辅助用具: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格言的作用,激发学生交流格言的兴趣。 二、课堂讨论,掌握技巧
以讨论的形式明确交流格言“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使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技巧有章可循,对口语表达的评价也更有针对性。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口语交际中对听者的要求。 三、小组交流,集思广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搜集的格言进行组内交流。 四、推选代表,交流互动
备小组推选代表把木组的交流成呆以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作以汇报,其他同学或进行评价或针对所交流的格言表达自己看法,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启迪思想,个性表达
在交流名人格言基础上,试说出属于自己的“格言”。 六、课堂反馈,积累升华
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课堂反馈,督促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格言。
写作——记一件事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1.把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2.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习重点:在作文中清楚交代记叙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列写作提纲 学习方法:引导.合作.自主练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连堂)
课前准备:阅读有关知识短文并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整理成材料。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7
http://www.edudown.net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套试题免费下载!
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总会有些事情令你难以忘怀,这些事情是令你自豪或者让你惭愧呢?现在请大家好好想一想! 互动安排
请两同学(男女各一)分别说出他们最感触的事。 同学们是否听得清楚明白?如不清楚明白,欠缺什么? 让同学们先自由讨论,然后发问。 师生共同明确:事件的六要素。 师范读例文《榜样》。 请同学构思作文,列出写作提纲。
要求:确定标题及中心思想,初步体现条理性和层次感。 学习小组里相互间讨论,修改各成员写作提纲,老师巡回辅导。 老师总结并明确作文要求
以记事为主并只写一件事,弘扬社会道德风尙。 交代清楚事件的六要素。 作文有真情实感和个性化表达。 学生自主创作 要求:
1.根据提纲先打草稿,修改,再工整的抄在作文薄上。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课外练笔:记一件新近发生的趣事。
5.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