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汉大学货币金融学习题册及答案
B、长期利率总是高于短期利率;
C、由于人们的预期不同所以利率曲线是不同的; D、长期利率是未来预期短期利率的函数。 15、利率期限结构理论认为( )
A、假定长期和短期资金市场统一,资金可在长短期资金市场之间自由流动;
B、市场分割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分割的存在,长期证券的利率和短期证券的利率由各自的供求决定,两者之间互不影响;
C、市场分割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偏好长期证券投资,所以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 D、市场分割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偏好短期证券投资,所以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 16、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主要是分析( ) A、为什么现实中存在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B、平均利润率的决定; C、利率与期限的关系; D、利率与储蓄、投资的关系。
17、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的利率理论是( ) A、马克思的利率理论; B、古典利率理论; C、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D、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18、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
A、是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利率理论的综合理论; B、认为利率是由货币供求均衡点决定;
C、不仅强调货币的交易职能,更强调货币的储藏只能; D、考虑了收入对利率的影响。 三、填空题
1、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 )和( )决定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 )和( )决定的。
2、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和( )之间的关系。 3、利率曲线有( )、( )、( )和( )四种。
4、利率预期理论认为利率是由( )决定的,而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利率是由( )决定的。 5、马克思认为,利率的最高界限是( ),最低界限是( )。 6、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主要有( )、( )和( )。
7、流动性偏好理论是由( )提出的,它认为利率是由( )决定的。 8、市场分割理论认为,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的原因是( )。 四、简答题
1、简述古典利率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2、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简述“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4、简述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5、简述IS-LM的利率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并以图示描述。 6、简述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观点。 7、简述利率的预期理论的基本观点。 8、凯恩斯是如何评价古典利率理论的?
9、“金融深化论”为什么认为利率高低与投资大小成正比关系?你认为在中国,利率与投资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论述题
试阐述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并以此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十六章 利率理论答案
一、名词解释:
自然利率: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完全一致所形成的利率,并与新创造的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基本一致的利率。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引起人们对货币的偏好。 人性不耐:人们心理上或主观感受上认为现在财货优于将来财货的时间偏好。 名义利率:不考虑物价上涨以货币为标准计算出来的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后得到的利率。
利率的期限结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证券期限同其他利率之间的关系。
二、选择题:
1、ABC;2、ABC;3、CD;4、A;5、A;6、B;7、C;8、C;9、C;10、AC;11、ABCD;12、ABC;13、C;14、CD;15、AB;16、AC;17、A;18、AC。
三、填空题:
1、储蓄、投资;可贷资金的供给、可贷资金的需求;2、证券期限、其他利率;3、平坦型、渐升型、渐降型、隆起型;4、人们的预期、长、短期资金市场各自的供求;5、社会平均利润率、零;6、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7、凯恩斯、货币供求均衡;8、长期资金短缺而短期资金充裕
四、简答题:
1、答:基本观点:利率是由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决定的。
主要内容:(1)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而与收入无关。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决定均衡利率。(2)古典利率理论是实际的利率理论,即认为储蓄是由“时间偏好”、“忍欲”、“人性不耐”、“等待”等实际因素决定的,投资则由资本边际生产力等实际因素决定,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3)古典利率理论使用流量分析方法,对某一段时间内的储蓄量和投资量的变动进行分析。
2、答:该理论认为,利息的产生和利率的高低,都取决于人们对等量的同一商品的现在和将来的两个不同的时间内主观评价的差异。财货分为“现在财货”和“将来财货”,人们对“现在财货”的评价优于对“将来财货”的评价,原因在于:(1)现在和将来在心理上和实际上的差别;(2)人们对未来估计不高;(3)“现在财货”如果用于资本形成,能生产出更多的“将来财货”。
3、答:基本观点:利率是在货币市场由货币的供求所决定的。
主要内容:由于货币最富于流动性,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其他资产,利息是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的报酬,而不是“节欲”、“等待”的报酬。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货币供给)和人们对货币的偏好程度(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主要由中央银行控制,是一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
4、答:基本观点:利率是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
主要内容: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古典利率理论的延伸,它将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结合起来。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投资、可贷资金的净窖藏;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储蓄、货币供应增量。
5、答:基本观点:利率与收入一起,是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所决定的。
主要内容:IS-LM的利率理论认为,传统的利率理论忽视了收入因素,因而无法确定利率水平,不能明确得出利率究竟是多少的结论。只有在储蓄与投资、货币供给与需求同时相等,即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下,收入与利率同时被决定时,才能得到完整的、能使利率得到明确决定。
图示描述:略。
6、答: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各种资金市场是彼此分割、相互独立的。因此,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由各自市场的供求所决定。如果长期证券的资金短缺而短期资金的资金充裕,则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相反,则会出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的现象。
7、答:基本观点:利率曲线的形状是由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所决定的,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上升,则形成上升的收益率曲线,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下降,则形成下降的收益率曲线,等等,因此,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是决定现有利率结构的主要因素。
8、答:凯恩斯认为,古典利率理论将储蓄和投资看作是两个独立的因素,认为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利率。这种理论不但在实际上难以论证,并且在逻辑上也不能成立。凯恩斯认为,储蓄主要取决于收入,而收入取决于投资。所以,储蓄和投资是两个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变量。凯恩斯还指出,在古典利率理论中,充分就业条件下收入不变的假设与储蓄和投资两条曲线可以独立地变动,从而引起利率变动的另一假设是相矛盾的。此外,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储蓄和投资是由两种不同的群体——储蓄者和投资者——根据不同的动机决定的。储蓄是由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投资随预期利润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储蓄并非必然转化为投资,投资也不完全受储蓄支配。对储蓄和投资的均衡起作用的,是收入或产量水平与利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9、答: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当政府放松金融压制,提高实际利率后,将增加社会储蓄,并由此增加社会投资;投资增加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导致储蓄增加,从而又带来投资新的增加。
在我国,利率与投资的敏感性不强。长期的非市场化的低利率对投资的调节作用有限。
五、论述题 答:
(一)理论基础
1、传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
(1)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强调利率由资本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自行决定。也即由储蓄和投资的均衡点自行决定。由此可见,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化的利率决定理论,是现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的雏形。
(2)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实质上是强调利率是由整个社会的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也即利率由市场来决定。
(3)新古典综合派利率理论强调利率是由市场决定的。 2、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在金融当局硬性规定存、贷款的利率上限时,利率就无法准确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供求状况和资金短缺的程度。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因此,硬性规定的只能是名义利率上限,而实际利率却成了负数。在实际利率为负数的条件下,储蓄者不愿意增加储蓄,而投资者的资金需求却很强烈,这导致了资金需求严重大于供给。因此,金融机构只能以“配给”方式授信。但是,由于政治制度上的原因,能够获得贷款的大多数是特权企业或其他与特权阶层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集
团。而大量的民营企业却得不到足够的贷款,这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大量低效率的特权企业得以存在并且继续浪费着大量的稀缺资源;二是真正需要资金补充的优质企业却由于没有资金补充而陷入困境。因此,在金融当局的利率管制政策下,资金不能按照生产发展的需要合理地流动,更无法流向经济效益最高的生产部门,从而成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除管制利率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麦金农和肖主张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深化改革,并进而主张实行利率市场化。所谓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并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之后,使利率和汇率能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状况,金融体系一方面能以适当的利率来吸收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另一方面也能在适当的放款利率水平上满足各经济部门的资金要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本身的扩展。他们认为,要使人们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有较大的增长,必须取消对存款利率的限制,提高名义存款利率,同时,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降低通货膨胀,并且鼓励银行竞争。
3、新制度金融学的利率理论
利率的决定问题实际上是产权如何界定和如何交易的问题。利率市场化要求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需参见江春论文:《新制度金融学探讨》,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6期)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996——2006,到目前为止,仅存贷款利率未完全放开(详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只注重利率放开的过程,忽视了利率市场化的根本目标。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要以此为契机,形成整个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价格形成机制(展开论述)。
2、只注重利率市场化的形式,忽视了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在于形成合理的产权制度(展开论述)。
3、只注重正规金融的发展,忽视了民间金融的发展(展开)。
4、只注重利率市场化中的效率,忽视了利率市场化中的公平问题(展开)。
另外,利率政策效果有限;利率形成机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基准利率仍由政府确定;中国的存款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中国政府锁定了一年期存款利率,封死了市场利率变动的渠道,因而基准利率的变动不能影响整个借贷资金的利率;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还没有触及利率的市场决定机制,当然更谈不上利率市场决定机制的制度基础。
(四)解决我国利率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措施(学生可自由发挥) 1、根本措施:进行合理的产权改革; 2、建立合理的利率的形成机制; 3、重视民间金融的发展; 4、重视利率市场化中的公平问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