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科研活动简报2(再修版)
高港区语文学科优质化工程
活动简报
(2016.1.12)
2016年第1期 总第2期 (图文/俞俊) 编者按:本次活动是语文学科优质化2016年的第一次活动,也是2015年秋学期的最后一次活动。学期即将结束,各项事务繁杂;然而参加活动的老师们热情高涨,准备充分,无一迟到,无一缺席。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与会教师们结合陈剑峰教授的指导,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精心准备了“文本细读”交流发言稿件,并制作PPT进行了交流,分享自己文本细读策略研究的心得。教师的发言有理论探索,有实践指导,有经验总结,有心得体会;有的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进行探讨,有的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阐释,有的对单篇具体文本进行解读,有的从文体角度进行系统构建。活动中百家争鸣,思维碰撞,亮点频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主题:文本细读策略研讨会
参加人员:陈剑峰、薛文斌、金家旺、优质化项目全体成员、全区各校语文备课组长及语文教学骨干
活动概况:
各校代表交流“文本细读”学习心得
优质化工程学员交流“文本细读”学习心得
金家旺讲话 薛文斌讲话 陈剑峰讲话
内容提要:
谢小荣:钻研文本是精彩课堂的基础,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如:围绕孔乙己的“手”,口技的“善”,醉翁的“乐”,七颗钻石、变色龙的“变”。
胡小萍:1、抓住文章的关键字细读文本。如《孔乙己》文中的“笑”,《童年的朋友》中的“黑”,《散步》中的“熬”。2、抓住文章的空白处细读文本。如《桃花源记》中的“一一”的详情,《孔乙己》中长衫的去向。
郭伟:1、沉入词语,字斟句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敢”;2、省略文字,留有空白。如《寻隐者不遇》中“问童子”的具体内容。3、深入情境,还原生活。如通过联想自己体验的春,来学习《春》,想象《幽径悲剧》中吊死鬼的惨状4、比较品位,咀嚼细节。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阅读。5、寻找缝隙,多番感悟。如《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课堂上分心的内容、《林黛玉进贾府》黛玉对读书的回答。6、知人论世,言为心声。如白居易《观刈麦》《幽径悲剧》。
李红:抓住关键字读课文,如《枣核》中的“托”,《最后一课》中的“可怜的人”,《始终眷恋着祖国》,“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尤”,“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尚”等。
高红梅:1、诵读,细读文本,以读为先。2、品位词语,紫藤萝瀑布“淡紫色的香味”。3、比较设疑,《记承天寺夜游》中“盖竹柏影也”,“竹柏影也”。4、资料佐证,如理解闲人。5、激发想象
周雪芹:细读《枣核》,体会枣核中美国同窗花园里的布景的家乡味道,理解为何要带几颗生枣核。《明天不封阳台》中那一片“平淡而和谐”的思绪。《饮酒》中陶渊明的插图。
刘晓琴:1、品读关键词语。如《绿》中的“第二次”,《藤野先生》“也”“无非”,《孔乙己》中的“窃”“偷”等。2、推敲细节描写。如《变色龙》中的军大衣。3、挖掘背后的深意。4、关注边缘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掌柜。5、揣摩人物的称谓如《纪念白求恩》《我的叔叔于勒》《故乡》《范进中举》等6、咀嚼特殊句式,关注极端词。7、注意细读不等于细教。
彭菊红:语文课堂中的空白的艺术。如《孔乙己》
俞俊:文学类文本的文本细读方法
许金玉:1、理解何为文本细读2、本文阅读的姿态,3、文本阅读的具体策略
奚美凤:通过两次教学《散步》的经历谈文本细读方法
严霞:细读小说《变色龙》中的人物对话
孔菊霞:从《七颗钻石》谈童话文本的解读
金家旺:
一.点评学员发言 二.本细读略谈。 1、读文本事件 2、读作品的环境
3、读作品的关键词语 4、从空白处分析文本 5、比较式阅读
6、教学反思常态化 7运用补充资料
8、从作品的结构进行解读。
薛文斌:
1、主持活动,点评学员发言 2、相关工作移交给金家旺主任
3、对大家不离不弃,继续为大家服务
陈剑峰:
1、 活动收获了友谊
2、 收获了成果,学员发表论文、开设公开课若干。 3、 点评学员发言。资源丰富,发言角度多样,围绕一点详加论证,思维碰撞,
互相补充。
4、 活动计划:围绕文本细读,继续深化,继续细化。要深化到每种文体的细
读,细化到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文本。
5、 布置任务:寒假期间围绕小说、散文的文本细读写读书心得各两篇,论文
两篇。要将文本细读与创新教学设计结合起来,落实到教学效果和中考成绩上来。
6、 考核材料的装订整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