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文学概论论文
“民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草根性
学院:文学院
班级:对外汉语091班 姓名:赖雪萍 学号:0921160102
1
【摘 要】赣南采茶戏源于山多茶多的江西南部,是江西采茶戏的源头。它由
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主要描写采茶人的劳动,是民间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和民间舞蹈结合而形成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经过长时间的继承发展,它的表现内容已经不仅仅是采茶人的劳动,还表现赣南山区人民的日常生活情趣,给我们展现出山区生活的一幕幕活泼有趣的图画。赣南采茶戏孕育于山多茶多的赣南地区,运用它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赣南地区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认为,赣南采茶戏是一个草根性极强的地方小戏。本文从赣南采茶戏的发源、赣南采茶戏的表现内容、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表现形式等方面浅谈赣南采茶戏的草根性。
【关键字】赣南采茶戏 采茶 草根性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北等地的民间戏曲,采茶戏是一个大的民间戏曲系统,因各地方言的不同和所吸收的民间曲调的差异,有多个不同的种类,赣南采茶戏就是其中的一种。
【1】
采茶戏作为中国民间小戏的一种,
生长于乡村的沃土之中,吸收着民间文化的营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记录了人民的喜怒哀乐,积淀着浓厚的民族心理,紧密的联系着“乡土中国”,
【2】
是地地道道的草根文化,具有草根性。赣南采茶戏作
为采茶戏系统的一种,自然也具有强烈的草根性,下面从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发展、赣南采茶戏的表现内容和赣南采茶戏的艺术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谈谈赣南采茶戏的草根性。
一: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发展具有草根性
赣南采茶戏的发祥地为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这里山高水甜,云雾缭绕,便于种茶。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曾为朝廷贡品,年年进贡,并源源不断为商贾外销,于是这里便有了以茶为生的专职茶农。茶女采茶时,常唱“采茶歌”,后发展成联唱形式的“十二月采茶歌”。在赣南流行的主要有三种,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的叫“顺采茶”,从十二月倒过来唱到正月的叫“倒采茶”,唱春夏秋冬的叫“四季茶”。而后这些茶歌受粤东采茶灯以及当地马灯、龙灯、摆字灯等民间灯彩艺术的影响,又加以茶篮纸扇等为道具,载歌载舞,而发展成为采茶灯,人称“茶篮灯”。及至明末清初,随着茶业兴隆,茶篮灯加入剧情等因素,进一步发展成
2
为具有唱、做、念、舞的采茶戏。从“茶篮灯”开始,它就不仅仅只是在劳动时和劳动间隙茶农自娱自乐了,而更多是在农村有喜事或者节日、集会等时候表演了,再往后,更多的戏班组成了,采茶戏有了最初的规模,有了采茶戏的“祖宗戏”《九龙山摘茶》。
除了这些有据可考的证据外,关于采茶戏的来源发展,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据说古时候,九龙山下来了一老一少,老汉姓田,少的是他的女儿,父女两靠江湖卖唱为生。田老汉吹拉弹唱门门精通,随身一杆铁烟斗,平时抽烟、有事防身;女儿能歌善舞,打得一手好花鼓。父女两在九龙山定居,学习种茶,女儿自己改名茶妹子。茶山风俗,每年春茶下山的时候,要大开茶园,举行茶灯会:一来庆丰收,二来迎茶商。为此,茶妹子用翠竹编了九盏茶蓝灯,田师傅根据采茶、炒茶等劳动动作,编制了一套采茶舞;又根据茶农一年四季的忙闲苦乐,编制了春夏秋冬四季采茶歌。因是九盏茶灯,九个茶女载歌载舞,取名叫“九龙茶灯”。后来,一个朝廷的朝奉,想把“九龙茶灯”弄一套进宫讨好皇上以换取功名利禄,茶女不愿。其后朝奉借助为知府祝寿带走茶女不成,竟求来圣旨强迫茶女进宫,茶女们认为“九龙山上种茶人,只爱茶来不爱金;皇家纵有千金富,千金难买茶女心。”于是躲进九龙山,抗旨不遵,朝奉大怒,派来官兵搜山。官兵将茶女们逼到九龙潭旁,双方大战,田师傅等寡不敌众,血战而死,九个茶女死也不进皇家门,跳入水中、葬身龙潭。此后,每年这天,乡亲们都备下香花蜡烛,到潭边祭奠一番。有一年,人们发现,在九龙潭对面的悬崖之下,长出了九株异常美味的新茶。乡亲们认为这是九个茶女的精魂托化而成,于是在潭边建了一座庙,塑了九个茶女的塑像。每年祭庙的节日,都要选九个最标致、最勤劳的茶女到庙里住宿,谓之“伴灵”。伴灵的茶女,每每因茶思人,非常想要再兴一架茶篮灯,可因田师傅和茶女都死了,茶灯失传了。有一年,伴灵的茶女们忽然梦到原来的九个茶女从潭底升起,舞起了九龙茶灯。大家醒来以后,发现梦境相同,醒悟到是茶女的精魂前来梦中传灯,于是茶女们扎起九盏茶蓝灯,依照梦中样子学起来,从此,失传的九龙茶灯和九龙名茶一样,一代代的传了下来。它应该就发展成了早期的赣南采茶戏。
由此可见,无论史载也好,传说也罢,赣南采茶戏均是发源于民间,传承发展于民间的,具有无可辩驳的草根性。
3
【3】
我想,这之后,
二:赣南采茶戏表现内容的草根性
从上述赣南采茶戏的起源便可知,最初的最初,它是用来表现茶农日常生活的,包括种茶、采茶、炒茶、送茶、卖茶等内容。即使后来采茶戏不断的发展,不再仅仅表现茶农茶山生活,也是表现草根阶级日常生活的俗事,譬如打鞋底、卖豆腐、补皮鞋、捡菌子、盘花生等。采茶戏表现赣南农村的风土人情、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和贸易交往,由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占据舞台,没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喜剧、闹剧为主,故事没有太大的起伏,多是平淡而又谐趣温馨。
例如赣南采茶戏的几个传统剧目:《九龙山摘茶》是描写茶商朝奉与仆人茶童上九龙山收购新茶时发生的故事;“四大金刚”之中的《上广东》是表现清朝末年一对年青的恋人,因为丈夫要去广东打工,两人难舍难分.最后丈夫被客栈老板娘所骗,空手而归的故事;《四姐反情》是描述四哥四姐两个因误会而吵闹,最后反情反出真感情的故事。“四小金刚”中的《补皮鞋》是表现青年农民阿祥古要去哨看意中人妹子,为防妹子的老娘阴拦,乔扮成皮鞋匠,冲破老娘的重重设防,二人互生情愫,订下终身,使得老娘只得默许的故事;《哨妹子》是表现青年农民米童,因家贫无心上街看灯,特来哨看妹子,要妹子为他唱几个阳关小调消愁取乐,妹子欣然答应,两人借歌舞表达情爱,欢度元宵佳节的故事。
由此可见赣南采茶戏是一种主要表现赣南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民间小戏,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的表现内容均取材于赣南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明显的草根性。
三:赣南采茶戏表现形式的草根性
数百年来,赣南采茶戏演的是客家事(内容),穿的是客家衣(服饰),说的是客家话(方言),唱的是客家歌(茶歌),跳的是客家舞(表演):它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用少量演员来表演日常俗事,俗话说“三角成班,二小当家”;用当地客家话演唱,语言幽默明快,充满当地风情;采茶戏载歌载舞,唱的是客家歌,跳的舞蹈动作多是来源生活中的劳作动作和模仿山中动物的动作。俗话说“好马要配好鞍”,草根性的内容要由草根性强的、地地道道的草根表演艺术来表演,下面从赣南采茶戏的语言风格、角色构成、舞台动作三个方面来谈谈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的草根性。
1:赣南采茶戏的语言风格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