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雨水处理文件
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程雨水资源利用的通知
有关市、县水务(水利)局、发改委、财政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
自去年召开全省六部门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作不断取得新
成绩,示范市县均成立了城镇水土保持领导小组,落实了负责此项工作主管领导和具体办事人员;制定了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对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有8个示范市县印发了“城镇建设水土保持管理名录”;城镇居民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城郊小流域治理、城区绿化、水污染防治和城镇防洪等工程建设工作步伐加快。
雨水利用是增加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城镇用水紧张,减少洪水压力,变废为宝的重要途
径,是实现环境良好,经济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省已将雨水资源利用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要任务,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见《关于开展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通知》冀水保[2004]52号)。
但由于过去对城镇雨水利用工作重视不够,缺少相关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和工作经验,
影响了此项工作的落实。为全面完成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加强雨水资源利用保护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省政府六部门《关于开展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我们编制了《河北省城镇雨水资源利用技术暂行规定》,用于指导省级示范城镇的雨水利用工作,其它地方可结合当地情况,参照执行。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凡在省级示范城镇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都应当搞好雨水增渗、利用和储蓄工
作,并将其列为城建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内容。
二、对新建停车场、人行便道等地面的硬化,要尽量采用渗水砖、渗水混凝土等渗水材
料;对公路、街道、公用广场等行车地面,应逐步推广渗水材料,建设集水增渗设施;要积极引进房顶集水利用技术,搞好房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试点工作;要加大城区水源地治理、郊区小流
域治理和城区河流清淤治污力度。把城镇建设成为清洁、节水、环保,水资源利用率高,污染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社区。
三、城镇雨水利用是一项新工作,各市县要认真借鉴其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广先进经验,
搞好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为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技术保证。每个示范城镇,都要重点抓好1-2个水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如开发区、居民小区、公园等)和单项雨水利用工程(如停车场、人行便道等),作为当地雨水利用的示范工程,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四、已经建立水生态建设和雨水利用工程的城镇,要加强示范工程的管理与监测工作,
不断总结城镇雨水利用技术,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管理运行和资金筹措方面的方法和措施,并在工作中逐步革新、完善和推广。
接此通知后,各级主管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根据当地生态建设需要和现有项目建设管
理情况,选择合适建设项目作为城镇雨水利用和水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保证措施。
今年是开展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第二年,也是示范工作的关键年,明年省第一
批省级示范城镇就要验收,各示范城镇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照六部门通知确定的标准,缺什么补什么,力争各项任务全部达标,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经验。
各市要定时上报城镇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情况,有何经验和问题及时反馈。 附件:河北省城镇雨水资源利用工程技术暂行规定
二○○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城镇 建设 通知
抄送: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省政府办公厅 河北省水利厅办公室 2006年8月29日印发
附件:
河北省城镇雨水资源利用工程技术暂行规定
1 总 则
1.1.1为搞好城镇雨水利用工作,提高雨水利用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据省政府六部门《关于开展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规定。
1.1.2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城镇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和其他构筑物等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
1.1.3 城镇雨水利用工程作为城镇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内容,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1.1.4 城镇雨水利用的基本原则是:
1 城镇雨水利用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
2 以蓄为主,蓄泻兼顾,立足于二年一遇以下的城镇雨水的拦蓄和利用;
3 分散实施,就地拦蓄,就地利用,在保证城镇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多拦蓄和利用城镇雨水;
4 雨水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避免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在地下水回灌区,尤其不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1.1.5 城镇雨水利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基本概念
2.1.1 下垫面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和水面等。 2.1.2 土壤渗透系数
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流速,又分为初始渗透系数和稳定渗透
系数。 2.1.3 径流系数
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深度与降雨深度的比值。 2.1.4 次洪径流系数
一次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2.1.5 硬化地面
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透水很少的地面。 2.1.6 渗水地面
由透水性面层或具有一定蓄水空间的透水性垫层和弱透水性基础构成的能够透水、滞留和
渗排雨水的地面。 2.1.7 降雨初期径流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