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国志》读后感
信史妙在无字处,明主功在无为间
——读《三国志》偶得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然而中国史书汗牛充栋,浩若烟海,一般人不免望而祛步。一部二十四史,五千年的人事兴替,没有把板凳坐穿的铁功夫,要通史治史谈何容易。闲暇间读史就好比在海边捡拾贝壳海星,偶有所得,徒以自娱罢了。于是权且挑本简易的读读,国史中以简易著称的就是这本陈寿的《三国志》。
小说《三国演义》街巷妇孺无人不知,然而其本源——史书《三国志》却鲜有人问津。殊不知大智不在“演义”间,而在信史中。初读《三国志》是因为它文辞简约,叙事精当,一路读下来越发在这个“简”字上品出些味道来。
史料的斟酌在无字处。《三国志》本为私撰,陈寿死后方流传开来为世人所赞誉,时任尚书郎的范颓等人推赞说“(三国志)虽文艳不如相如,而质直过之”(文采虽略输司马相如,但内容的丰富真实却胜之)三国志文辞简约但非简陋,之所以简是因为对史料取材严苛,下了一番考证功夫。神鬼怪诞之说,陈寿决计不取。例如孙策之死多有史料称是道士于吉作怪,三国志取“孙策为许贡门客所伤”的说法。再例如西晋人郭冲所作的“条亮五事”,是为彰诸葛亮之功而伪作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等精彩情节就是取材于此。陈寿本人原为蜀国官吏对诸葛亮极为推崇,但在《诸葛亮传》中未予取录。三国志有信史之誉,与陈寿严肃辩证的治史态度,博观约取的采史方法是分不开的。
人物的褒贬在无字处。后人评价《三国志》曲笔严重,多所回护,这个缺点不容回避。三国志中确实有大量为魏国和西晋统治者虚美隐恶的地方。古人著史就是为统治者服务,陈寿著史时代较近,西晋承阼于魏,这是为时势所迫,身不由己。但难能可贵的是陈寿能于曲笔中有意透露给读史者真相。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死于郭皇后陷害,殡葬时“以发覆面,以糠塞口”,属于暴死。陈寿在《文帝纪》中只写“夫人甄氏卒”是为隐恶,但在《郭后传》中写道“太后崩于许昌”,当时魏文帝宫室均在洛阳,为何甄氏死于许昌,由此可见端倪。
书如其史,史如其书。三国是英雄辈出,人物渊薮的时代,雄主创业,贤士立言,虎将建功,真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功业固然多在可见之处,然而贤明君主常在不可见处建奇功。
刘备原为织席贩屡之徒,起于毫末之间,前半生颠沛流离,屡战屡败,先后投奔公孙瓒、田楷、陶谦、袁绍、曹操、刘表,长寄人篱下,乏功业可陈。然而为何人人以礼相待,明敬之曰皇叔,暗惧之曰枭雄,尤其是一世雄杰的曹操,梅园之中与落魄的刘备纵论天下,竟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让人百思难解。刘备所任武将关张赵云,官无豪
爵,財无金帛,但誓死相从,关羽千里走单骑,赵云三进杀阵,固然是关张赵生性高义,难道这里就没有刘备之功。赤壁之役刘备于逃亡危难之际,一夕而成起霸业绝非偶然,刘备居功甚伟,功在无为之间。
善得人心。刘备善得士心,得将心,得民心。徐庶投操,刘备十里相送,使徐庶终其一生不为曹设一谋。诸葛亮固然是千古奇士,但能委身三顾的除刘备也再无他人。刘备桃园结义,关羽死后,刘备明知不宜东征,但愤然起兵全其始终。曹操南征刘表,襄阳逃亡生死存亡之际,刘备不忍抛弃随从百姓,“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之言真是可赏可叹,可见得人心是为人主的第一功。
以德服人。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曾道“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谓对其成功的最好总结,《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可见先有立德,后有立功。刘备能服人用人靠的就是德义,在乱世之中能将德义贯彻始终绝非易事。刘备树匡扶汉室的大德,守君臣之义,兄弟之义,守义不辱。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划三分天下之势,言明荆州是用武之地并屡权刘备夺取荆州,然而刘备至刘表死,刘琮降,始终未曾相欺。这是不为眼前之利而失大德,失人心。
一本史书,一个帝王,一段可歌可泣历史,无字间无为间气象万千,真是好书不厌千回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