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竺乾威《公共行政学》考研笔记- 副本
绪论
一、公共行政概述
(一) 公共行政的含义
1、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行政,西方学者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 ⑴从政府的组织结构考察:
▲ 小政府观:公共行政就是政府组织中行政部门所进行的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
▲ 大政府观:公共行政则是政府组织中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门在内的机构管理社
会事务的活动;
⑵从政治与行政的关系角度来加以考察:
▲ “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古德诺 ⑶从管理角度来加以考察:
▲ 公共行政被定义为一种协调众人力量以达到共同目标的活动; ▲ 古立克POSDCORB七功能说; ▲ H·西蒙:“行政即为达到共同目的时合作的集体行动”; 2、本书观点:
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这一定义包含三个方面含义:
▲ 把公共行政看做是一种活动,这一活动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不将立法、司法机构列入
此类;
▲ 这一活动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 作为一种活动,它必须依法进行,而且必须是有效的(“有效”包含有效性和效率两种
含义)
(二) 公共行政的产生及其功能
1、 现代公共行政产生首先是与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大工业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国家的建
立,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确立,为公共行政奠定了一个基本框架,这表现在: ▲ 在国家体制上,确立了三权分立和制衡的原则;
▲ 在官僚制度上,确立了通过选举和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来选拔官员的制度,以及政务官
的任期有限制、文官的常任制以及功绩至上的管理制度;
▲ 工业大革命的大生产方式造成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为现代公共行政的产生提供了又一
个重要的条件;
▲ 现代公共行政的产生同时又是与一种现代公共行政精神的培育联系在一起的。体现在三
个方面:
?主权在民思想; ?法治精神; ?效率概念; 2、 公共行政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履行的功能: ▲ 管制功能;▲服务功能;▲维护功能;▲扶助功能 3、 时代的变化导致行使上述功能的方式开始发生改变:
▲ 从消极的运作走向积极的运作; ▲从直接的运作走向间接的运作; ▲ 从集权的运作走向分权的运作;
(三)公共行政的原则
1
1、法治原则;2、服务原则;3、效率原则;4、责任原则
二、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
(一) 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 1、 开端: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1926年罗纳德怀特撰写《行政学导论》和1927
年威洛比撰写《公共行政原理》 2、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演变:
▲ 古典学派(20世纪初至30年代鼎盛时期,70年代有过复兴): ⑴其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是“效率和经济”,注重行政程序、组织结构和行政原理的研究,研究着重于规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这些管理功能 ⑵代表人物:
?程序学派创始人——法约尔:管理职能说、管理的五大功能、管理14项原则、“法约尔跳板”;
?韦伯:官僚制理论:
以理性权威为特征的官僚组织的特征在韦伯看来表现了它与工业社会相吻合的组织特征,这一特征表现在:
1.层级制结构中的每一个职位都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形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2.在此结构中有明确的分工制度,为完成工作目标,每一职位都有相应的法定权力; 3.各种工作决定有一定的记录在案的法定公式;
4.行政权和立法权分离,行政人员只是具有管理专长的管理者,而非立法者; 5.每一层级的行政人员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和经过特殊的训练; 6.人员的选拔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进行; 7.每一职位都必须规定明确的职责范围; 8.职位从不属私人所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内容:
1.劳动方法的标准化,建立科学的作业方法来取代以往凭经验办事的方法;
2.工人培训的科学化,即按试验的作业标准、方法对工人进行培训,使他们能以最好的方法作;
3.建立并实施一种鼓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4.管理职能的专业化,即把计划职能(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实际操作)分开,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推行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
5.劳资双方合作,将劳资双方的注意力从现有利益的分配上转移到扩大现有利益; ⑶古立克和厄威克合作的《行政学散论》中归纳了古典学派的基本原理:
1.通过管理来协调的组织结构是合理和有效管理的关键,人应当恰如其分的适应结构,结构是监督和控制整个程序的基本工具;
2.组织应当根据四个基本标准来建设,组织服务的目标、任用的程序、处理的人事、进行工作的地方;
3.命令统一或有一个上司指挥; 4.权责相符,权责通过层级授予下级,高层管理应限于提出一个标准和检查这一标准的执行情况;
5.较小的控制幅度
6.系统的计划是组织必须具备的一个功能 ▲ 行为学派
⑴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霍桑试验引出了“社会人”的概念;
2
40年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60年代,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把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成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也称为“不满因素”,这些因素多数来自周围的环境,如上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工作报酬等。激励因素也称为“满意因素”,这些因素多数来自任务本身,如工作的内容、性质、工作成就、受到承认、工作责任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该理论认为,包含保健因素的事件能导致人们对工作不满意,这是因为人具有避免不满意,因为人具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人产生工作满意感,因为人具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人产生工作满意感和受到激励的因素与产生不满意感的因素是彼此对立、各不相同的。同时,这两种感受也不是互相对立的,即工作满意感的对立面是没有工作满意感,而不是工作不满意感。 ▲ 决策学派
(1)20世纪40年代西蒙《行政行为: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开创了对决策的研究;
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埃佐尼的综视模式(混合扫描模式); ▲ 系统学派
(1)切斯特巴纳德是第一个把组织看做是社会系统的理论家;
1.他认为组织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
2.结构性概念:个人、协作体系、正式组织、复合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3.动态概念:自由意志、协作、信息交流、决策过程、反动态均衡; 4.均衡理论: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系统学派引出两大理论:生态理论(里格斯)和权变理论(卡斯特、菲德勒)
▲ 经济学家的贡献
1.20世纪80-9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 2.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一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达到这样一种状况:它不否认政治家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动
机,但它能够保证政治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的结果是实现国家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要靠政治市场上看不见的手——选举制度的良性运转; 3.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部分,即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理论,
同样为分析政府和行政问题提供了一种颇有价值的分析框架。 4.新公共管理运动特征:
(1) 偏离传统的公共行政,将注意力集中于取得结果和管理者的个人责任,即不再以过
程,而以输出为取向;
(2) 以市场取代官僚组织。市场的个人雇佣期限和条件比较官僚的职业制具有更多的灵
活性;
(3) 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明确组织和个人目标,以便通过表现指标来衡量其成就; (4) 政府的某些功能通过市场的测试而承包出去。政府功能的减少成为一种趋势; (5) 把公众视为公共管理机构的顾客,向客户做出承诺,确立服务标准;
(6) 在资源使用中强调节省,以削减直接成本,提高劳动纪律,以较少的代价做较多的
事情;
(7) 在公共部门中引入更多的竞争性,包括任期合同、公开的投标程序,并使用竞争者
作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标准的关键。
3
5.新公共服务理论:
(1) 政府应该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 (2) 政府应该追求公共利益;
(3) 重视公民权应该胜过企业家精神; (4) 思考要有战略性,行动要有民主性; (5) 强调责任的重要性; (6) 服务而不是划桨;
(7) 重视人而不是重视生产率
(二) 转型时期中国的公共行政
1、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变化:
▲ 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变化; ▲政府职能和角色的变化; ▲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政府开始关注自身的利益; ▲政府观念的变化; 2、转型时期中国公共行政需要处理的问题:
▲政府定位问题;▲政府官员问题;▲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 ▲依法行政问题;▲观念更新问题
(三) 知识经济社会与公共行政
1、 知识经济社会给公共管理带来的变化: ▲ 从等级行政向网络行政的发展; ▲ 从精英行政向大众行政的发展; ▲ 从官僚式行政向企业式行政的发展;
三、公共行政学研究
(一)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1、 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则公共行政学研究对象为
这一活动的规律。这一活动因素是人、结构和过程。
(1)人,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通常称为公务员),也就是进行这一行政活动
的主体;
(2)结构,是行政活动所赖以进行的形式。行政体制和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再设计构成了行
政学研究中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3)过程,表现为活动的动态层面,它通常是由行政活动的功能构成的; (二) 研究的方法及研究的意义 1、 方法:
▲ 规范方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 2、 意义:
▲ 公共行政研究旨在从行政活动中寻找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为行政活动提供
指导,这可称之为这一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意义;
▲ 公共行政学研究尤其对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公共行政可作出较多的贡献; ▲ 行政学研究对于培养政府公务员,提高其行政管理的水平又是很多意义的 (三) 研究的趋向
1、 研究方法的七大变化; 2、 中国未来的研究趋势:
▲ 分析西方行政理论,使之本土化的趋向;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