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精选].doc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用人制度与古代相比有何优越之处,以及对当前我国用人制度的启示。(9分)
1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既然国家不再给农民土地,而又要收取农民的赋税,那么农民的生活困境就必须由国家提供解决方案;二是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为了保障城市社会稳定,促进农民融入城市化进程,就必须给入城农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摘编自苗书梅、葛金芳等著《南宋全史(四)》
材料二 宋代中央负责救荒赈灾工作的有转运司、常平司和提刑司。在地方,地方长官都要负责赈济事宜。宋代的赈灾救荒包括检灾和赈济两大步骤,只有通过民户诉灾、检放和抄礼之后才能进入赈济程序。除了对退休官员和军队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外,还建立了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慈善福利机构,儿童、残疾人和普通老者也纷纷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宋代还鼓励民间有力之家积极出资,赈济灾荒,对有功之民给予一定的奖励。此外,以范仲淹为首的士大夫们兴起的义庄也是有益的补充。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分解了许多社会成员的生存风险。
——摘编自杜伟《两宋社会保障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实施社会保障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的特点。(9分)
1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孟子早年丧父,孟母含辛茹苦教养孟子,两千多年来,被认为是母亲的典范,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的尊崇。我国最早的一部妇女专史——西汉的《列女传》,最早记载了“孟母三迁”等有关孟母的故事。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歌颂孟母。748年,朝廷表彰历代孝妇烈女,孟母是其中之一。此后,许多地方建起了孟母祠。1037年,在孟庙中设有专祠祭祀孟子父母。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所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孟母三迁。1316年,元仁宗下诏,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并为其塑像。1497年,明孝宗在孟庙内设有专殿祭祀孟母。明代,许多士大夫都曾去孟母祠拜谒, 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文。1737年,乾隆皇帝加封孟母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
——摘编自刘培桂《历代对孟母的尊崇与封谥》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尊崇孟母的主要方式。(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母在中国历史上被普遍尊崇的原因。(8分)
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月考(一)
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6.(1)古代人事制度涵盖内容广;重视官吏培训;强调对官吏的控制与监督;任官形式多样化
(2)共性:都有较严密而完整的体系;都制定了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多途径选拔人才;任人唯亲现象严重;服务于政治。(6分,一点2分,答到其中3点得6分)
影响:既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又使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僵滞和衰落。(4分) (3)优越之处:借鉴了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用人制度;选拔标准强调专业化的人才;具有近代化特征。(6分,一点2分)
启示:重用人才是兴邦安国的重要前提;要建立严密、公正的用人制度;严格考核与加强监督。 (3分,答到其中1点即可给3分)
17.(1)原因:宋代实行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生活陷入困境,容易激化阶级矛盾,使统治不稳定;(3分)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特点:政府主导,按一定的程序进行;(3分)政府的社会保障范围较广;(3分) 政府救济与民间自救相结合,救助体系较完善。(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8.(1)方式:史书立传;文学称颂;朝廷表彰;建祠祭祀;加赠封号;教育宣传。(一
1 B 9 C 2 B 10 A 3 D 11 B 4 B 12 A 5 B 13 C 6 A 14 B 7 C 15 B 8 A 点1分,写满六点7分)
(2)孟母品德高尚,教育方式得当,符合古代封建伦理道德;孟子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统治者推崇,树立典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8分,一点2分)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