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精选].doc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3.稷下学宫是齐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齐国君主对稷下学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这表明稷下学宫( )
A.促成了学术百家争鸣局面 C.实现了诸子百家平等共存
B.适应了诸侯变法需要 D.兼具学术和政治功能
4.“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书写文字
5.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须接受处罚。这些规定( )
A.反映出秦律的严苛残暴
B.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
C.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说明铁犁牛耕逐渐普及
6.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集权的加强 C.台谏分置的弊端
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7.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8.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
A.宣扬君权神授 C.劝君主行仁政
B.解释天人感应 D.强调教化民众
9.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10.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11.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1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3.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颂而流闻于上”,从而加官晋爵。这说明( )
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D.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14.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
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相权的削弱
B.事权的分割
D.理学的束缚
C.三省六部制的破坏
15.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8题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6.(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个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官吏的选拔、培训、任用、考核、融陟分类、体禄、体致以及监察等各项具体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从官吏录用制度的体系来看,官办教育性质的培训制度,通过儒家思想和僵滞的救育方式训练了一批又一批恭顺的奴才。从官吏任用制度来看,行、守、试等多种任用方式又加强了中
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央乃至皇帝对官吏的控制。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不断调整着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的关系。又如科举制,从培训制度来看,“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从任用制度看,除科举可获得任官资格外,门荫、捐纳、恩赐等多种途径都可获得任官资格。
——摘编自吴救练、侯大力《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结构与功能探析》
材料二 1928年10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考试组织法》,次年公布《考试法》,并于1930年1月成立考试院,以公务员为主的考试制度遂开始推行。这种制度“虽导源于往古而其精神技术则与往古者迎然不侔。初期多借镜日本,复采欧美新制,与我国旧制而柔和之”。考试制度大致可分为三种:公职候选人考试,任用人员考试,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如《考试法》规定,参加任用人员高等考试者的条件:国内公立大学、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或教育部认可的私立大学、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毕业并有文凭者;具有专门学校技能或有专门译著经审查合格者。…任用人员的考试科目按考试类别有区分,但都必须考《国父遗教》《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内容。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有数十万人,而大多数的公务员是没有通过考试,凭借各种关系而厕身于内的,这降低了考试制度的效用。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简要概括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与近代用人制度的共性,并说明古代用人制度的影响。(10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