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二十三课项脊轩志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 图文
C.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D.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解析:选B A项,写“植兰桂竹”后的增色情况;C项,写环境的清幽;D项,写月光下环境的优美。 2.对本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了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情景,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与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B.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C.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D.本段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借景抒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眷恋之 9 / 23 情又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解析:选D 应为“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融情于景”。 二、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下列句子中,能够表现祖母关心孙子的一组是(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选D ①②是老妪陈述的作者母亲的事。 4.对本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由喜而悲,内容转为怀旧。 B.本段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C.本段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逸事。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D.本段末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解析:选B 应为“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 10 / 23 三、阅读课文3~5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5.下列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 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 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契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 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解析:选D 文中枇杷树没有象征意义。 6.本部分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下列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对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解析:选A 本文的主题在“念旧”,凡是和项脊轩有关的都在所写范围之内,并不是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11 / 23 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题目要求“选非”或“选是”,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据此,命题者会有意设置错误陷阱,干扰考生的判断。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比对法来解答这类题目。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是:时间、地点、人物、关键词语、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 (1)比对时间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2)比对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3)比对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4)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12 / 2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