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病害
早春雨水多有利于冬抱子萌发,落叶松发病重。一S月雨多湿度大,杨叶发病重。幼苗密度大,徒长苗易发病。
5.防治措施
(1))不将杨树与落叶松在同一个苗圃地培育,不在有杨树林的附近进行落叶松苗的培育或在有落叶松林的附近进行杨树苗的培育。
(2)苗圃里的杨树苗和落叶松苗可于4月份喷1次波尔多液(当年苗出土后即喷药);夏季对杨树苗可喷下列药剂:0.30Be石硫合剂,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敌锈钠200倍液,每半月1次。
五、白粉病 1.危害
白粉病是一类非常普遍的病害,见于南北各地。主要危害杨、柳、榆、槐、栋、栗、核桃、泡桐、桑、朴、械、臭椿、橡胶、苹果、梨、桃等阔叶树种的幼苗和大树。但不见于针叶树。
2.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上,有时也危害绿色嫩枝。先是在叶面或叶背形成灰自色粉末状圆形斑点(分生抱子和菌丝),斑点逐步扩大,有时可延及全叶(图s一2),生长季节后期,在粉斑上开始形成黄色小私点(闭囊壳),小私点由黄而变黑。被害叶片通常不出现枯死斑。严重时叶片卷曲干枯。
3.病原
引起此病的病菌为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图s一2),不同的树种上,病原种类不同,常见的病原为球针壳属(PhgIlactlnia)、勾丝壳属(Llncinula)、叉丝壳属(Ms-crosphaera)等几个属的真菌。
4.发生规律
白粉菌的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放出子囊抱子侵染新叶。有的白粉菌分生抱子也可越冬。还有些白粉菌则是以菌丝体在寄主的休眠芽内越冬,次年放芽时,在嫩叶上形成大量的分生泡子。潜育期多很短,一般仅数夭。
温暖干旱的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高氮低钾的肥料以及促进植物生长柔嫩的条件都易使苗木感病。
5.防治措施
一般可不防治,如发病严重,可采取下列措施: (1))在施肥、灌溉及其他育苗措施上,促进苗木木质化:
(2)施用化学药剂,如0.50Ee石硫合剂,退菌特800一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一1000倍液,40灭菌丹300一500倍液,75%百菌清600一800倍液均有效。
六、苗木白绢病 1.危害
白绢病又称“根腐病”或“菌核性苗枯病”,此病多发生在我国南部,如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受害的树种,国内已知的有油茶、按树、楠木、木豆、青桐、揪树、梓树、马尾松、柑橘、苹果等,并危害多种农作物。受害的主要是苗木,能导致苗木的大片死亡。
2.症状
起初受病苗木的茎基和根部表皮显出暗褐色黑芝麻状斑点,几天后病斑上长出白色菌丝,菌丝覆盖在苗根和茎基,并蔓延至周围土壤中作蛛网状,苗根及茎基皮层腐烂变褐。以后为白色蛛网状菌丝覆盖的部分逐渐出现油菜籽状的小圆粒。被害苗木起初叶片发黄、萎缩,以后变褐枯死。
3.病原
此病由半知菌的整齐小核菌(Sclemfiu二nol fsii)引起。 4.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源。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四五年之久。病菌可随土壤和苗木传播,菌丝还可以依靠主动生长而蔓延,生长适温为29一32℃,故在高温高湿的季节蔓延极快。病害在积水的苗床上或贫膺的砂质土壤中易于发生。苗木生长衰弱时易感病。
5.防治措施
(1))病害发生时,要及时挖除病菌和带菌土壤,并撒石灰消毒。病苗周围尚未发病的苗木要[1.1'46一0.2%升汞水浇灌苗木基部,洒药后要用清水喷苗叶部,以防药害,或每亩用50一75掩生石灰,经熟化后撒子苗茎基部及附近土壤表面,也可以在苗茎基部撤播。
t2)勿使圃地积水。多施腐熟有机肥可以减少病害发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