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与操作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与操作
作者:李林泽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783 更新时间:2009-5-22 16:29:29
教育乃立国之根本,兴国之大业;(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然而半个世纪以来,“灌输——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情地滞束了我国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弊端和失败之处。主体性教学,最早在1982年,由钱梦龙同志首先提出,它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理念的一次变革尝试;也是人的发展观的变革。 一种教育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需要相对应的载体——课堂教学模式予以实现。主体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产生了主体性教学模式。至今,主体教育的实验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理论到具体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研究文章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主体教学。尤其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和浪潮,经过模式转型的探索和实验,全国各地已创立了许多主体性教学模式,(如:上海在语文教学中创立了“六单元式教学法”;同时起源于山东烟台和江苏南京的目标教学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江苏洋思中学创立了一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江苏启东中学创立了“教与学整体设计——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实践了主体性教学的新理念,都收到了显赫的效果;(如启东中学,2000年10人上清华;2001年12人上清华,3人北大;2003年13人清华,7人北大;且这三年高考均分都列全省第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开展主体性教学以成为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但当前,普遍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在教学理念上,无人反对、人人认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是,在日常课堂操作实践中却因受到传统教学思想、模式等等因素的干扰而最终不能预期或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与能动性。原因究竟何在呢?
我认为有两大原因:一是在理论层面上认识理解不到位,只停留在皮毛,并没学到精髓;而运用这种能达到显著效果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做到的是“入乎其中”,深刻理解并娴熟掌握、支配该模式的教学理念。其二是在实际操作上生吞活剥,没有具体、灵活、创造地运用;任何形式的教研成果都有它适用的、发挥高效的土壤,完全照搬、僵化运用都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使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逐步做到“出乎其外”,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改造和衍变,形成适合学生实际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从而“得其神理而自出新意”,使教学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原则。下面我就介绍、交流一下自己对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操作,即在这方面的一点探索和看法。
一、深透理解、牢固树立主体性教学新理念
理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思想观念方面要勇于自我否定和扬弃,从新构建符合主体性教学要求的教学理念,我想应具体包括: 1、主体性教学理念的价值取向——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主体性教学符合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宗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主体性教学必须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自己的全部教学工作中要通过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内容并内化为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上,力求在教学上既有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又有激发兴趣、培养意志、习惯、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人文素质的情意目标;既要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目标,又要有面向全体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
2、 主体性教学理念创立的前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必须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因为主体性集中体现在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而长期以来,教育不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主体性理念的创立前提就是人具有主体性,只有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人格,从承认和尊重出发,引发激励、激发的各种教育措施,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强化学生主体参与能力,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的主人。从而靠学生的实践体验,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等。也就是说,首先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教育恰到好处的施加于每一个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完成被动状态所完成不了教育目标和宗旨。 3、 主体性教学开展的条件—— 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主体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激发主体意识为起点,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条件。学生的主体性正确地发挥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有了学习的主体意识,产生了学习热情,必将引起自主学习的行为。在课堂上为激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杜绝传统的单向运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激励性作用,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把自己看成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促进者,形成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尊重、
信任、鼓励,学生才能主动、勇于质疑、探讨,使学生的人格、个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创设有利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活泼、亲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以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和多维的思维方式,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如启东中学推行的教改实验就尤其注重学生的“情绪愉悦和情感体验”。
4、 主体性教学的评价标准——高效长远的效益观
主体性课堂教学要贯彻有效性原则,提高效率,追求高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想教师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考虑“教什么”转到更多地思考学生“学什么”,由注重“教会”转到注重“学会”再转到注重“会学”、“乐学”、善学“,由“关注教师的成功感”转到“关注学生的成功感”。在观念转变的同时,还应认真钻研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设计、优化教学管理、教学艺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并且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和现代教学媒体应用于学科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有限的一堂课里直观、生动、愉悦、高效地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而且通过长期的积累,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学会理解、学会探索、学会创造的本领,不仅取得在校的即时效益,而且取得长远的终生持续效益。
二、初步探索主体性教学模式——“六步循环教学法”。
“六步循环法”是我在汲取众多成功模式的精髓、精华基础上,具体结合自己的经验、特点、实际以及学生的素质、特点、实际情况;感受、摸索出的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完善的教与学互动模式;下面谈一谈它的课堂结构以及各环节的操作问题。 (1) 教学结构
自学——提问——讨论——讲解——练习——作业 (2) 课堂教学管理
A、 自学:包括复习和预习(根据课程实际设计在课前或课内;也可以像魏书生先生那样在寒暑假期,我这个暑假也学习大师,尝试着这样做了),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复习、预习提纲、进行独立复习和自学。
要求:教师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复习、预习提纲。将教学目标设计、转换成教学目标训练题的形式,使知识明线和思维发展暗线有机结合。教学目标思考题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层次性、可测性、导学性和思考价值,有利于体现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里还应融入学法的内容,在这种模
式中教法、学法并重,预习提纲包含了导学提纲在内。在这个环节中,首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将有所锻炼,有所收获;其次,大多数学生对一些基层问题可以自己解决,课堂上可以带着他们各自的疑点、难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思考、解决问题;而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及早的把握住教学的主方向,使面向全体恰到好处,课堂上也可有时间落实培优补差并能做到有的放矢。因而它也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得以落实的环节之一。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要严格检查、督促每一个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二要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以适当的帮助。
这里涉及到我们备课的问题。必须变革传统的只备“知识传授”而不备“学生活动”的备课思路,而这一变革我想应以教案的规范设计为突破口。因此,想做好这方面工作,研究、制订主体性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备课规范相当重要。目前书店中有多种版本的教案、学案以及合二为一的导学式教、学案格式可供参考。我精选的是启东中学的教案、学案、内部讲义。 B、 提问:全面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
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分层次、分对象。对差、中、好学生分别给予基础性、铺垫性问题;掌握、理解、应用性问题;思考性、探究性问题。而且做到师生互相质疑,互相研讨。
应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及时给予引导、鼓励、点拨、表扬。
C、 讨论:对学生进行分组,每节课给出一些有助于发展思维的问题(包括提问环节中有时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拓展思维;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课堂上主要采取的就是针对具体的商业案例开展讨论式教学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把握方向,使课堂教学按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前进。
D、 讲解: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共性的疑点、难点,教师进行精讲(包括提问环节中需予纠正的问题)。
注意讲解要力争做到引导点拨,一语破的,简洁透彻,准确无误,紧扣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解决疑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