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命题特点分析及命题趋势预测和对策
山水田园诗描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自然风物,也描写农村田园、名胜古迹等各地风情。这类诗歌写景成分较多一些,情感有时较为含蓄。如上海卷苏轼《阮郎归》看似全然写景,而情在景中。全国卷王维《新晴野望》除最末一联稍发议论外,前三联纯然写景,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之情油然而生。即事感怀类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它包括忧民忧国、赠答唱和、羁旅行役、送别友人、思乡怀家、评诗题画等内容。这类诗歌写景成分不如前者多,带有较多直接抒情或议论的成分。情景往往交融而写,景物前带着情感修饰词。如湖南卷王安石《示长安君》“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中,“湖海三年隔”天地辽阔,时间漫长,音讯全无;“尘沙万里”,离别之远,环境之苦,令人伤感,而两句前的“自怜”和“又作”把离别的无限愁绪描写的回肠荡气,不能自已。福建卷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把自然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富有情感色彩。
从情感上来看,山水田园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寄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总之,吟咏风霜雪月,寄兴花鸟虫鱼,抒发时空意识,感悟人生哲理,身在江湖,心存朝堂,忧念黎民,不一而足。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当前中国正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综合国力蒸蒸日上,选择这类诗歌的比例越来越多。今年如全国一、二卷、上海卷、广东卷等9首诗词均为写景之作,占总数的38%。1996-2005年有21首,占34%。
即事感怀类可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可以描述别后思念,可以礼赞母爱的伟大,可以慨叹弱者的命运,可以感伤骨肉的离散,可以寄托游子的愁思,可以感怀佳节的亲情,可以评价诗歌绘画的妙趣,还可以因国乱民伤一掬同情之泪,因报国无门而愤懑不平,因年华流逝而感叹生命短暂,一事无成,也可因年老孤独满怀愁绪等等。爱国情、爱民情、恋情、离情、乡情、宦情、友情、亲情、感伤之情不一而足,均可即事而作,借景抒发。
这类题材是常见的选择,今年高考题考到8首(3首与写景同),如辽宁卷、江苏卷、湖南卷等诗词,占33%。1996-2005年考到23首,占38%。这两类诗歌题材与现实生活较近,情景交织,不可断然分开,强行分类。两类诗歌看作写景抒怀一大类题材,则有14首,占58%。1996-2005年共考到44首,占72%。 其他题材数量虽少,也不时出现,如咏物诗,如2007年安徽卷、重庆卷、宁夏卷等4首诗,占17%。1996-2005年仅考到4首,占7%。咏史诗2007年如湖北浙江卷共5首,占21%,1996-2005年仅考到3首,占5%。边塞诗2007年1首,占5%,1996-2005年共考到6首,占10%。
由题材选择上可以看出,高考诗词鉴赏题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伤为代表。这类题材的诗歌选择在比例上虽下降,仍是出题重点,其他如咏物、咏史或边塞诗也会在2008年以后的高考中稍有上升。 第五点,从题型上来看,除上海、浙江等少数省份适当保留填空和选择、采用主客观统一的试题形式外,其他试卷均以问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从提供答案的
客观选择题转变为主观能力问答题,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此外,诗歌比较问答题将会进一步加强。
1996-2001年全国高考诗词鉴赏题都是选择题,从2001年后全国卷和各省市卷一般采用主观问答题的形式,这是因为,客观选择题把答案呈现在面前,考生未必真正欣赏到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有可能猜对答案,无法真正考查学生鉴赏能力的高下,采用主观题就可避免这种情况,考生能不能读懂诗歌,从所提供的答案中即可一目了然。绝大多数高考题会采用主观问答题的形式,这种出题趋势在2008年不会改变,当然不排除个别省份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灵活变化方式。
此外,两诗比较出题的情况正在增加,这种比较问答题或突出一首诗歌的特点,或比较思想情感或艺术技巧的异同,或不同体裁诗歌比较。今年辽宁、湖北、江西、重庆和浙江等五个省份出的诗歌比较习题,共11首诗歌,占所考诗歌总量的46%。一般是体裁、题材均相同的诗歌比较,浙江卷甚至把诗词曲放在一块比较出题,题材相同,体裁形式则异。在1996-2005年有10道比较诗歌鉴赏题,除去一个是诗歌和对联比较外,共19首诗歌,占61首诗歌的31%。现在这种比较问答题的形式将会加强。
第六点,就出题方式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 行整体鉴赏。出题形式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习题的操作上却灵活多变,鉴赏“诗眼”,如天津卷、全国二卷和广东卷;比较两首诗思想情感的异同,如江西卷;不仅品评诗歌本身,还会让学生对有关的“诗话”、版本或者给出提示性的关键词作出认同或否定的评价,如四川卷、湖南卷和福建卷;鉴赏意象,如全国一卷、浙江卷;分析表现手法,如湖北卷、浙江卷、福建卷等;鉴赏思想情感,如湖南、江西、安徽、重庆卷等;鉴赏意境,写赏析文字,如全国一、二卷,上海卷;甚至写简短的不超过100字的综合鉴赏等等,如2002年上海卷。这些出题形式尽管异彩纷呈,但都是紧扣《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七,还要注意诗词鉴赏习题和其他试题的结合,综合考察各种能力。2007年山东卷阅读理解6-8题《“龙城”还是“卢城”》对王昌龄《出塞》一诗的地点进行了辩证。2007年北京卷没有单独的诗词鉴赏试题,而是在作文中鉴赏古诗。其作文题目引用了唐朝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中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题干列出四种理解: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看法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北京卷把诗词鉴赏和写作联系在一起,全方位考察了学生能力。此前,98年、99年上海卷分别将李白、杜甫的诗句与白居易的诗句和阅读理解结合起来考查,2002上海卷要求写100字左右鉴赏文字,这都要求文美诗美合二为一,综合考
察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这类考察综合能力的习题肯定会在未来某些省份有所体现,但就全国及各省市卷中暂时不会有很大改变。这给考生一个信息,把诗词鉴赏的功夫用在平常,在读诗词的同时,不仅仅会作一两道鉴赏试题,更应该学会写鉴赏文章,真正提升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追求心灵的超越和个性的和谐。 以上七点正是全国及各省市诗词鉴赏试题的趋同性,从趋同性中可以洞察出题的方向,明确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出题的趋势,即选题以唐宋时代的律诗绝句为主,名家名篇和一般作品交相辉映,诗歌内容倾向于写景的山水田园诗歌和抒发悲欢离合各类情感的即事抒怀之作为主,题型主要为问答题,同类题材的诗词比较试题会进一步加强,出题形式仍如今年一样丰富多彩。当然具体到各省市,肯定有一定的变化,如选择元明清时代、咏史诗、咏物诗等,采用阅读理解、作文和诗词鉴赏相结合的办法等等,这种变化随各省市的出题人的审美倾向不同而有所变化。
三、应对策略——诗词鉴赏试题举例评析
诗词鉴赏试题分值一般为8分,个别省份如湖南为5分,天津、广东、江西、福建、重庆、浙江等六省市为6分,宁夏卷高达11分,北京卷直接将诗词鉴赏和60分的作文融为一体了。分值较之前几年增加幅度较大,1996-2005年绝大多数试题为6分,这充分说明高考命题机关对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视。这个题分支虽然不高,然而难度系数一般保持在0.45-0.55之间,也就是说学生平均分数为该题分值的一半,并不理想,如何应对这道题呢?因本文篇幅所限,根据上表我们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实际高考诗词鉴赏实例来进行分析。
【例一】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析】这个诗词鉴赏题难度较高。题目虽然是“超然”,结句“诗酒趁年华”也显得很超然,作者好像也进入了“超然”的境界。但细细品味,并非如此。因此就第一题而言,通过“咨嗟”、“休对”、“且将”词语,考生细心体会,就会感受到作者确实存在苦闷,而且还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排遣出去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苦闷呢?还需要考生深层思索。深层思索离不开对民俗文化和苏轼的身世背景的了解。寒食之后,便是清明节(注释中也明确告诉了考生),应当返乡扫墓,而作者欲归却归不得:一是因为公务在身,二是因为想继续进取,希望实现其“致君尧舜”的宏大志愿(中学课本选录的苏轼诗词文的注释中有明确说明)。此时作者思想处于极端矛盾的状态之中:既有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情,而这种愿望又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他只好自我排解,进行自我劝慰,“休对”、“且将”句尽管颇为勉强、无可奈何,但毕竟使思想上的矛盾暂时得到了解决,无疑
仍是最好的解脱办法。因此,作者在词中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划线句为试题答案,下同)不对这几个词语细心体会,不考虑文化背景,只看题目中的“超然”,就有可能把题意理解偏,回答失误。
第二问要求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词,这首词从情景交融,“春未老”说起,既是针对时令,春风、春柳、春水上为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盎然,同时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感慨,所谓春未老,而人已老。因此“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苏轼并没有真正完全的“超然”,想到故人故国,不由触绪生悲,用新火试新茶,用暂时的及时行乐排遣心中烦恼。 【例二】辽宁卷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解析】第一问要求比较两首诗“夜景”的不同,首先是时令不同,景象不同,王诗题目为“秋夜独坐”,描写的是秋夜之景,景象是雨中果落、灯前草鸣;周诗诗句中有“春雪霁”,描写的是春夜之景象,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其次,动静不同,王诗用果落、草鸣之动来衬托心中之静,是动景;周诗用不知道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等室外的静景来衬托时光的暗转和读书的勤奋,是静景。回答到第一方面很容易,第二点则需要用心体会。
第一问是第二问的基础,从、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景物意象的选用上,很容易体会到二人心境是不同的。第一首诗写上半夜坐禅,其心境是孤独悲哀的。还要了解王维晚年笃信佛教,喜欢参禅求静,许多是抒发禅理,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一特色:一、二句“独”、“悲”、“欲”从自身的感受写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的流逝,三四句用果落虫鸣之悲进一步加深这种悲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