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
燃料及其应用
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 ?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
?
灭火的原理: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
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灭火器
?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2NaHCO3
Na2CO3+H2O+CO2↑
① 白磷 ② 红磷 氧气
热水 白磷 ③ 热水 白磷
(1)
(2)
【实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b. 白磷在水下燃烧。
?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三、爆炸
?
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
鼓气 膨胀而引起爆炸。
? 爆炸还包括物理爆炸,它们是物理变化。 ?
?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等也能发生爆炸。 粉尘爆炸实验
【实验操作】取一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剪去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像右图那样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从橡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砰”地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产生;放热;塑料盖被掀起。
【实验分析】面粉被吹起后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蜡烛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并放出大量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说明可燃性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能发生爆炸。
【注意事项】
① 面粉应该是干燥的;
② 气囊的作用: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 ?
③ 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接管可稍长一些,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以防危险。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等地方必须做的安全措施:通风、严禁烟火。
基础练习: 一、 填空题
1.实验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如下图,现象:铜片上的白磷 ,铜片上的红磷 ,水中的白磷 。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_;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了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
综合上述,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磷燃烧和白磷燃烧的生成物都是______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燃烧的条件
图2 白磷在水下燃烧
2.据Internet(国际互联网)报道:由中国等六国共同破译人类基因图的工作终于在近年完成。基因图的破译将帮助医生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疾病,C9H13O7N7P是组成基因物质的一部分。其中含 种元素,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C∶H∶O∶N∶P
3.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或使 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越
。
,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
。
4.两种化合物x与y在空气中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点燃点燃
x+3O22CO2+3H2O;y+2O2
CO2+2H2O ,y 。
(1)写出x和y的化学式:x (2)x和y中都含有的元素是 ① ②
,证明所含元素的实验方法是:
,
5.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 来灭火,是因为 。
二、 选择题
1.二氧化碳能够灭火的原因是 ( )
A.它是气体 B.它在高压低温下变成“干冰” C.它能溶于水 D.它比空气密度大,一般情况下,既不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
2.点燃某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向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该气体是( ) A.氢气 B.甲烷 C.一氧化碳 D.以上都不是
3.在空气流通不好的情况下使用燃气热水器会使人中毒,原因是液化气燃烧会产生一种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原子个数比为1∶1的有毒气体,这种气体是
(
)
A.SO2 B.CO C.CO2 D.SO3
4.为保证旅客的安全,铁路部门规定:严禁携带易燃物、易爆物、腐蚀品等危险品进站上车。下列物质中,能携带上车的是
A.鞭炮 B.白磷 5.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汽油
( ) D.矿泉水
(
)
A.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
C.用酒精灯的内焰部分进行加热
D.向酒精灯添加酒精时,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6.汽车尾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它是城市空气污染源之一,汽车行驶时,由于电火花的作用,在汽
电火花
缸里发生了如下反应:N2 + O2 ===== 2NO,2NO+O2 == 2NO2,这两个反应均属于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以上都是
7.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8.炒菜时油锅起火了,最简单、最好的灭火方法是
D.以上都不是 ( )
(
)
D.甲烷
A.用水冲 B.用手扑灭 C.用锅盖盖灭 D.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9.下列变化都能产生热,其中主要由物理变化生成热的是 ( )
A.电烫斗通电产生热 B.大量枯枝烂叶埋在地下发酵生热 C.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D.电火花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生热 10.灭火时常采用下列方法,请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的序号填入括号(
)
A. 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B.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C.清除可燃物 (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以外的地方铲除草,打出防火道( ) (2)油锅着火时,立即加上锅盖( ) (3)房屋着火喷浇大量冷水( ) (4)用湿布或沙土覆盖( )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B.白磷在高于它的着火点时也不一定燃烧
C.油库、面粉厂等地方都应严禁烟火 D.缓慢氧化不发光,也不发热 12.下列物质全部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 )
A.铜块、石油、木材、大理石 B.火药、汽油、酒精、白磷 C.铁丝、硫粉、氢气、爆竹 D.食盐、氮气、氧气、CO2
13.一辆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漏油,车厢里充满了汽油的气味,这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
A.洒水降温并溶解汽油蒸汽
B.开灯查找漏油部位,及时修理
C.打开所有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离开车厢 D.让车内人员坐好,不要随意走动
点燃
点燃
14.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H4+2O2=====CO2+2H2O;
C3H8 + 5O2 ==== 3CO2 + 4H2O 。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要改为以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灶具,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
A.燃料气和空气的进入量都减小 B.燃料气和空气的进入量都增大
C.减小燃料气进入量或增大空气进入量 D.增大燃料气进入量或减小空气进入量
15.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水
简答题
1.家庭用的天然气、煤气或液化气等如果泄漏,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2.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细薄的木片?
四、
三、
实验题
如右图所示,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中的蜡烛熄灭是因为______________;B中的不熄灭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的蜡烛熄灭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燃料和热量
一、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并且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