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回答,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进行修正评述,最后归纳为:这篇课文实际讲的是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的欢乐和享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二)采取分组方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一)品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和享受?
2.针对这一问题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
交流预设:出示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理解的相关课件
1.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飞起”、“生风”、“不一会儿”、“围”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追看“糖人”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当时欢快、愉悦、急迫、热
切的心情。
2.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糖人师傅手中还可以变出什么?”,引导他们抓住“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3.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你有这个时候吗?买了形象的糖人后,会马上就吃吗?”最后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二)整体回顾全文,引导理解最后一段 “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融化呢”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预设:作者对糖人的回忆,不仅有童年的快乐,还有作者对故乡、对童年伙伴的深切怀念之情。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品读《吹糖人》,我们品到了“甜”。“甜”在哪里?“甜”在对童年的回忆,有浓浓的深情在里面。“甜”在对故乡的回忆,有浓浓的乡情在里面。糖人粘连起了乡情,粘连起了现实与童年,粘连起了他乡与故乡,粘连起了我与童年的小伙伴。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1.读一读有关童年的故事、散文、诗歌等。
2.练习课后生字。
17 五月的田野
教材分析:
读《五月的田野》,感受至深的是跃动的童心和贯穿全篇的童趣。课文从对田野风景的勾勒,到对田间孩子们的描摹,让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本文的写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田野这个广阔的背景下,儿童那极纯朴、纯净的日子构成本文独特的意境,田野因孩子们而富有生气,孩子们因田野而快乐;二是作者只通过田野中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麦子”和“豆荚”展开全文,描绘出一幅惬意、自由的童年生活图景,线条简单,语言凝练;三是情景交融,物随情移,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所以笔端流溢出的都是田野带给自己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本文适宜伴着音乐欣赏田野美丽的景象,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情境中。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1.读懂课文,感受五月田野的美丽以及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是本文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读、画、说、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和媒体辅助,给学生充分地创设语言情境,从而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是本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