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科医学参考题
满意度。
10. 是最严重的痛苦。
11.痛苦主要包括 、 和 三方面的痛苦。 12.患病体验常有 和 两种。
13.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即 、 、 、 和 。 14。有经验的医生与病人初次交谈时,以 、 、 、 的语言,尽可能消除病人心理上的紧张。 15.完整的病人背景、资料应包括 、 、 和 四个方面。
16.全科医生从病人的角度 病人 于病人, 病人的需要。 17.全科医疗就是要 满足就诊者的需要,使病人感受到较大的 。
18.一般的医疗服务可分 、 、 、 和 四个层次。
19.以 为中心的 医学模式,是新型的医学模式。
20.DuvaU根据家庭在各个发展时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将家庭生活周期分
为 、 、 、 、 、 、 和 期。
21.家庭危机可分为 与 两种。
22.与个体健康相关的行为有 、 和 等。 23.家庭评估方法有 、 、 和 , 24. 家访的种类可分为 、 和 。
25.家庭治疗的过程可归结为 、 、 、 、 和 等五个基本方面。
26.全科医师在社区中常用的预防措施有 、 和 ‘ 27.疾患的早期、未分化阶段全科医师主要靠 手 段去发现与掌握。 28.全科医学的服务对象分 、 和 三大人群。 29.全科医学“三维”模式是 、 和 。
30.周期性健康检查与传统的年度体检相比,具有较强的 和 ,因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
31.社区资源包括 、 和 32.社区健康状况包括 和 。
33.现代预防医学应包括 、 ’ 、 、 和 六个层次的内容。
34.社区基本要素: 和 。 35.全科医疗中经常使用健康问题的名称要符合 标准,健康问题的描述应采用格式,家系谱的图示要符合 , 。
36.(1)社区卫生服务目标管理的主要环节是: 。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人员的考核总体上可概括为 、 、 和 四方面。
(3)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运作方式中的“三位”是指: 、 和 。
(4)乡村一体化管理还实行“三制”、“四有”、“六统一”的管理,其中“四有”是指: 、 、 和
5)三级质量管理法是指 、 和 三个质量。
(6)卫生服务整体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所有部门场所 为中心,有着 精神,通过 方式实现质量管理。
(7)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的交通便利要求距离最远的居民不超过 ,步行时间约 即可到达医疗站。
(8)社区卫生服务举行以 为中心;以 为目标,为社区居民提供 、 、便捷的 六位一体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
37.临床随机试验要遵循 、 和 三原则。
38.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的培训内容包括 、 和 。 39.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核心是
40,全科医师继续教学教育的主要对象是 。
41.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 的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 的研究。
42.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培训方法可采取 、 或 学习方式。 43.当前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重点是 。
44.诊断性试验主要三个方面 、 和 。 六、问答题: 1.从“生到死’’的全程服务。包括: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健康一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新、旧、急、慢的各种健康问题的全面的连续管理,对服务对象健康责任的连续不断性、不管病人是否在自己的诊所。核心是责任的连续性。
2.①人口老龄化。②疾病话和死因谱的变化。③医学的高摩专科化与公众需求矛盾日益尖锐。④现代家庭结构与功能的蛮化。⑤卫生经济方面的压力。
3.①两者都立足于社区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系茹的基础和门户。
②两者都以门诊或一线服务为主体的,强调服务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可得性和可用性。 ③两者都是一种社区规划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需要个人、家庭和社区共同的积极参与。④其目标都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⑤两者所依赖的历史背景基本相同。 4.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 ①是第一线的,以社区中全体居民为对象的最基本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②全科医疗是以门诊服务为主体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③全科医疗服务体现全科医学关于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目标,提供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可及性、人性化和个体化的医疗服务原则。 ④全科医疗以家庭为单位。⑤全科医疗立足于社区,以社区为服务范围。⑥全科医疗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⑦全科医疗采用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模式。⑧全科医疗采用国队合作的方式。⑨全科医疗强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性。⑩全科医疗要求医生做病人及其家庭的朋友,作其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 5.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注重个人,提供以健康为目标的人性化的服务 ②综合性服务;③连续性服务;④协调
性服务;⑤可及性服务。
6.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模式包括:其一,针对病人的健康问题,即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问题。其二,是将病人作为一个人的服务,即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模式的主要方面。包括:病人陈述,就医背景,情感交流,医生对病人详细解释和教育。让病人自己充当决策 者,和利用各种资源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全面支持和帮助,使病人作为一个人而得到全面顺利康复,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疾病被治愈或作为一种症状得以缓解。 7.影响病人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品德、行为、技术、服务等; ②医患关系; ③病人对疾患的认知及评价;④医疗环境及措施。
8.疾患对病人生活的影响主要有: ①威胁到躯体的功能甚至生命;②生活规律被打乱或正常活动受限制③生活拮据或社会地位改变④导致某些关系受到威胁或破裂⑤中断重大人生计划的实施或导致生活失去意义。 9.一般患病体验的普通特征主要有: ①精神与躯体正在分离的体验;②与生活的世界逐渐隔离的体验;③失去时间变化的体验;④恐惧和焦虑的体验;⑤对健康充满羡慕感的体验;⑥损害理性的本能,容易被激怒; ⑦忌讳或拒绝接受症状及由此产生的紧张心理的体验o 10.病人对医生的共同期望主要有: ①对医生高尚医德的期望;②对医生医疗技术的期望;③需要医生提供其它方面帮助的期望;④对医生服务态度和技巧的期望。 11.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躯体方面的不适超过了忍受的限度; ②心理上的焦虑达到了极限;③出现信号行为; ④出于管理上的原因;⑤周期性健康检查或预防、保健的目的; ⑥机会性就医;⑦随访。 12.①确认现存问题。医生根据病人就诊原因,现存问题的特性,病人的疾病因果观,健康信念模式,顾忌与担心,病人的期望和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②制定处理计划。医生与病人达成问题的共识,与病人及家人协商处理计划的细节,鼓励病人承担实施的责任。③实施处理计划。医生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各个方面去观察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动员个人、家庭、社区等可利用资源,病人主动配合,使医疗服务达到满意效果。
13.①确认并处理现存问题;②对问题进行连续性管理;③适时提供预防性照顾;④改进病人的求医行为。
14.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亲缘关系;感性关系;伙伴关系(相伴相爱);经济关系;人口生产与再生产关系;社会化关系(承担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责任)。
15.①家庭对某一角色期望是一致的。②各个家庭成员都难能适应自己的角色模式。 ③家庭的角色模式符合社会规范、能被社会接受。④家庭成员的角色能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即家庭成员乐意演自己的角色,不致产生反感 ⑤角色具有一定的弹性,能适应角色转换,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
16.新婚期:性知识、遗传性疾病的咨询与教育,婚后做好家庭功能评估,并提供有效方法及忠告;婴幼儿期:预防接种、预防意外伤害,母亲产后康复指导;学前儿童期:提供孩子行为、情绪、个性发展问题的咨询,预防意外伤害、感染预防;学龄儿童’:指导学习做人做事,预防意外事故、感染;青少年期:做好心理社会方面与生理方面的咨询,协调青少年家庭的种种冲突子女离家期:协调家庭调整生活重心及夫妻关系;空巢期:注意
与年龄有关的疾病、更年期综合症,运用精神、行为药物等治疗手段;老化家庭期:针对各种潜在失望、帮助维持自我完整性。
17①家庭成员增加;②家庭成员减少;③不道德事件;④地位改变
18.①遗传的影响;②对儿童发育及社会化的影响; ③对疾病传播; ④成人发病率和死亡率; ⑤疾病恢复; ⑥家庭就医行为、生活习惯与方式。
19.适应度:家庭遭遇危机时,利用家庭内外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度:家庭成员分担责任和共同做出决定的程度;成熟度:家庭成员通过互相支持所达到的身心成熟程度和自我实现的程度;情感度:家庭成员相爱的程度;亲密度:家庭成员共享相聚时光,金钱和空间的程度。
20.①某些急症病人;②行动不便,长期困于家中的病人;③有心理社会问题的病人及不明原因地不遵守医嘱的病人;④新成为服务对象的患多种慢性病的老人;⑤临终的病人及其家庭;⑥有新生儿的家庭;⑦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评价;⑧实施家庭咨询与治疗。
21.①家庭遗传学咨询;②婚姻咨询;③其他家庭关系问题;④家庭生活的问题;⑤子女教育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⑥患病成员的家庭照顾问题;⑦严重的家庭功能障碍。 22.①确定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及排列顺序,辨明社区需要和需求;康问题的来龙去脉; ③了解和发掘社区资源,评价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根据社区居民的意愿、资源的可用状况和社区关心程度,确定解决问题的优先顺序; ⑤为制定符合社区需要的卫生计划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并评价卫生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
23.①利用医疗保健组织:基层的次级和第三级的保健服务;②利用居民个人及家属解决问题;③利用专业咨询和指导机构;④利用社区其他资源,公共机构,非盈利性机构。 24.(1)与病人进一步沟通,了解病人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增加病人对医嘱的顺从性;(2)改变病人错误的疾病因果观和不良的健康信念模式,促使病人正确地认识、评价和关心自身的健康问题,了解自身健康问题的性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学会适当地利用医疗服务;(3)让病人了解自身疾病的有效方法,掌握药物治疗的要领,悉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的各种措施;(4)鼓励病人改变不良行为,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并为自己的健康负责;(5)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发挥病人及其家庭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服务质量;(6)促进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服务效果和服务效益。
25.(1)确定目标。(2)界定目标社区或人群。可由地理区域或特异人群来界定。(3)收集资料:①现存的医疗卫生统计资料。②社区调查。(4)确定要解决的社区问题的优先顺序。(5)考虑干预的可行性。 26.(1)把与个人及其家庭的每一个接触都看成是提供预防务的良好时机 (2)把预防服务看成是日常医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3)个人预防与群体预防相结合;(4)全科医师必须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个体化的预防服务。
27.(1)建立良好医患关系;(2)向全体病人提供咨询; (3)让病人了解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4)和病人一起估计行为改变的障碍(5)取得病人对改变行为的承诺;(6)病人参与选择改变危险因素;(7)使用综合措施;(8)设计改变行为的计划;(9)通过随访监测病人的进展;10)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
28.(1)人来诊时实施,不必专门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可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 (2)可以应用于社区中的每一个人,因为社区中的每一个居民每年平均有3—5次到医师这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