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 沈萍 - 陈向东 - - 高等教育出版社[1] - 图文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 沈萍 - 陈向东 - - 高等教育出版社[1]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7 11:30:18

13.过氧化氢酶能解除( )的毒性。 A超氧化物自由基 B过氧化物 C三线态氧 D过氧化氢 14.能导致微生物死亡的化学试剂是( )。 A抑菌剂 B溶菌剂 C 杀菌剂 D B和C 15.微生物数量减少十倍所需的时间是( )。A十倍减少时间 B十倍减少值 C热致死时间 D对数时间 16.只能用高压灭菌才能杀死的是( )。 A结核分枝杆菌 B病毒 C细菌的内生孢子 D霉菌孢子 17.常用的高压灭菌的温度是( )。 A121~C B200~C C63~C D100~C 18.巴斯德消毒法可用于( )的消毒。 A啤酒 B葡萄酒 C牛奶 D以上所有 19.保存冷冻食品的常用温度是( )。 A4~C B _20~C C -70~C D0℃

20.( )能通过抑制叶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 A青霉素 B磺胺类药物 C四环素 D以上所有 是非题

1.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为倍增时间。 2.在群体生长的细菌数量增加一倍所需时间为代时。

3.样品稀释10,后,从中取出0.1 mL涂布在琼脂平板上培养,长出36个菌落,因此样品中的细菌数为36000个/mL。 4.最初细菌数为4个,增殖为128个需经过5代。 5.一般而言,对数生长期的细菌细胞最大。

6.一般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比稀释平板涂布法测定出的菌数多。 7.在一密闭容器中接种需氧菌和厌氧菌,需氧菌首先生长。

8.分子氧对专性厌氧微生物的抑制和致死作用,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内缺乏超氧化物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9.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10.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或增加很少。

11.最低生长温度是指微生物能生长的温度下限。最高生长温度是指微生物能生长的温度上限。 12.特定温度下杀死某一样品中90%微生物或孢子及芽孢所需的时间为热致死时间。 13.可采用高压灭菌对抗体进行灭菌。 14.巴斯德消毒法不能杀死细菌的芽孢。 15.对热敏感的溶液可采用巴斯德消毒法来灭菌。 16.腌肉防止肉类腐败的原因是提高了渗透压。 17.酸泡菜较鲜肉更易受大肠菌污染而腐败。

18.四环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能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19.1:600稀释时某化学试剂10min内能杀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1:60稀释的石炭酸相同,该化学试剂的石炭酸系数为10。 问答题

1.试述单个细菌细胞的生长与细菌群体生长的区别。2.用来测定细菌生长量的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一般采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并从实际应用、优点、使用的局限性3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3.封闭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经历哪几个生长期?以图表示并指明各期的特点。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来指导工业生产?

4.大肠杆菌在37℃的牛奶中每12.5 min繁殖一代,假设牛奶消毒后,大肠杆菌的含量为1个/100mL,请问按国家标准(30000个/mL),该消毒牛奶在37℃下最多可存放多少时间? 5.与分批发酵相比,连续培养有何优点?

6.说明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详述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7.详述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和极端嗜热菌的不同。

8.哪几种氧形式对细胞有毒性?微生物细胞具有什么酶来解除氧的毒性? 9.过滤除菌有些什么方法?哪种方法较为经济实惠? 。 10.近年来是什么原因导致抗生素不敏感的抗性菌株的增多? 三、习题解答 填空题

1.迟缓期 对数生长期 稳定生长期 衰亡期 2.单细胞计数 细胞物质的重量 代谢活性 培养平板计数法 膜过滤法 液体稀释法 显微镜直接计数 比浊法 重量法 生理指标法 3.机械法 环境条件控制法 离心法 过滤分离法 硝酸纤维素滤膜法 4.恒浊法 恒化法 5.营养物质 水活性 温度 pH 氧 6.高压蒸汽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超高温灭菌 135 -150~C 2—6s 7.6.5—7.5 4.5~5.5 4.5—5.5 8.温度 辐射作用 过滤 渗透压 干燥 超声波 9.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破坏细胞质膜 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 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 10.对氨基苯甲酸 叶酸

—3

选择题CCBDD BDDAD DDDDA CADBB 是非题

错错错对错 对对对对对 对错错对错 错对对错 问答题

1.单个细菌细胞的生长,是细胞物质按比例不可逆地增加使细胞体积增大的过程;细菌群体生长,是细胞数量或细胞物质量的增加。细菌的生长与繁殖两个过程很难绝对分开,接种时往往是接种成千上万的群体数量,因此,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是指群体生长。

2.直接计数法通常是利用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算一定容积里样品中的微生物的数量。该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且能观察细胞大小及形态特征。该法的缺点是:样品中的细胞数不能太少,否则会影响计数的准确性,而且该法不能区别活细胞和死细胞。间接计数法又称活菌计数法,一般是将适当稀释的样品涂布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培养后活细胞能 形成清晰的菌落,通过计算菌落数就可以知道样品中的活菌数。平板涂布和倾倒平板均可用于活菌计数。平板计数简单灵敏,广泛应用于食品、水体及土壤样品中活菌的计数。该法的缺点有:可能因为操作不熟练使得细胞未均匀分散或者由于培养基不合适不能满足所有微生物的需要而导致结果偏低,或使用倾倒平板技术时因培养基温度过高损伤细胞等原因造成结果不稳定等。

3.细菌生长曲线图参见教材第六章。封闭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经历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4个生长时期。在迟缓期中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RNA、蛋白质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细菌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在迟缓期细胞处于活跃生长中,但分裂迟缓。在此阶段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对数期中细菌以最快的速度生长和分裂,导致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细胞内所有成分以彼此相对稳定的速度合成,细菌为平衡生长。由于营养物质 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环境变化等,群体的生长逐渐停止,生长速率降低至零,进入稳定期。稳定期中活细菌数最高并保持稳定,细,菌开始储存糖原等内含物,该期是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营养物质消耗和有害物的积累引起环境恶化,导致活细胞数量下降,进入衰亡期。衰亡期细菌代谢活性降低,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菌体细胞呈现多种形态,细胞大小悬殊。在工业发酵和科学研究中迟缓期会增加生产周期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采取必要措施来缩短迟缓期。对数期的培养物由于生活力强,因而在生产上普遍用作“种子”,对数期的培养物也常常用来进行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稳定期是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如某些放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就在此时期,因此如果及时采取措施,补充营养物或去除代谢物或改善培养条件,可以延长稳定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或代谢产物。 4. 答:最多能放4.5h。

5.由于连续培养中微生物的生长一直保持在对数期,生物量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恒定,因此与单批发酵相比,连续培养:能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便于自动控制;降低动力消耗及体力劳动强度;产品质量较稳定。

6.微生物的生长具有相当高的温度依赖性,有最低、最适和最高生长温度这几个基本温度。最适温度总是更靠近最高生长温度而不是最低生长温度。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具体表现在:①影响酶活性,温度变化会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最终影响细胞物质合成。②影响细胞质膜的流动性,温度高则流动性高,有利于物质的运输;温度低则流动性低,不利于物质的运输。因此,温度变化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物质的分泌。③影响物质的溶解度,温度上升,物质的溶解度升高,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降低,机体对物质的吸收和分泌受影响,最终微生物的生长受影响。温度过高时酶和其他蛋白质变性,细胞质膜熔化崩解,细胞受到损害。温度很低时,细胞质膜冻结,酶也不能迅速工作,因此,在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生长温度时生长速度会降低。,

7.嗜冷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0—20~C,最适生长温度为15℃;嗜温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5— 45℃,最适生长温度为20~45℃;嗜热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45~80~C以上,最适生长温度为 55—65℃;极端嗜热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80℃以上,最适生长温度为80~113℃,低于55℃通常不会生长。嗜冷菌的运输系统和蛋白质合成系统在低温下能很好地发挥功能,其细胞膜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在低温下保持半流质状态。当温度高于20cC时,细胞膜被破坏,细胞内组分流出。嗜热菌具有能在高温条件下发挥功能的酶和蛋白质合成系统,细胞膜脂类物质的饱和程度高,因此融点高,能保持高温下的细胞完整。

8.氧气受到辐射可被还原为超氧化物自由基、过氧化氢、羟基自由基等,它们是强氧化剂,能迅速破坏细胞组分。专性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的细胞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能破坏超氧化物自由基、过氧化氢。另外,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也能降解过氧化氢。 9.过滤除菌有3种:深层过滤、膜过滤和核孔过滤。深层过滤器是由纤维或颗粒状物质制成的过滤板层;膜过滤器是由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或其他合成物质制成的具有微孑L的滤膜;核孔过滤器是由核辐射处理后再经化学蚀刻的薄聚碳酸胶片而制成。深层过滤较为经济实惠,多用于工业发酵,后两种方法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10.主要有以下5个原因:①细胞质膜透性改变使药物不能进入细胞;②药物进入细胞后又被细胞膜中的移位酶等泵出胞外;③细菌产生了能修饰抗生素的酶使之失去活性;④药物作用靶发生改变从而对药物不再具有敏感性;⑤菌株改变代谢途径以绕过受药物抑制的过程或增加靶代谢物的产物。 表6—6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 物

作用机制

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卢—内酰胺环结构与D—丙氨酸末端结构相似,从

青霉素(penicillin)

而能占据D—丙氨酸的位置与转肽酶结合,并将酶灭活,肽链之间无法彼 此连接,抑制了细胞壁的合成

链霉素(streptomycin)

抗菌素

四环素(tetracycline) 氯霉素(chloramphenic01) 红霉素(erythromycin) 利福平(rifampicin)

抑制蛋白质合成:与细菌核糖体的30 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引起 mRNA错读

抑制蛋白质合成: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氨酰tRNA的结合 抑制蛋白质合成: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通过抑制肽基转移酶阻 断肽键形成

抑制蛋白质合成:与细菌核糖核蛋白体的50S亚单位相结合,抑制肽酰基转 移酶,影响核糖核蛋白体移位过程,妨碍肽链增长,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核酸合成:通过结合和抑制DNA依赖的RNA聚合酶阻断RNA合成

代谢颉颃作用:由于很多细菌需要自己合成叶酸而生长,磺胺是叶酸组成部分对氨

抗代 谢物

磺胺类药物(sulfadrug)

基苯甲酸的结构类似物,因而磺胺能阻止细菌叶酸的合成。磺胺对人体细胞无毒性,因为人缺乏从对氨基苯甲酸合成叶酸的相关酶——二氢叶酸合成酶,不能用外界提供的对氨基苯甲酸自行合成叶酸,而必须直接利用叶酸为生长因子进行生长

第七章 病毒

一、术语或名词

1.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动物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培养引起的其显微表现的改变,如细胞聚集成团、肿大、圆缩、脱落、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及细胞内出现包涵体,乃至细胞裂解等。

2.盲传(blindpassage) 将取自经接种而未出现感染症状的宿主或细胞培养的材料,再接种传递给新的宿主或细胞培养,即重复接种,以提高病毒的毒力或效价。

3.感染性测定(assayofinfectivity) 因感染引起宿主或细胞培养某种特异性病理反应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数量的测定。 4.感染单位(infectionsunit,IU) 能够引起宿主细胞培养一定特异性病理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 5.效价(title) 又称滴度,以单位体积(mL)待测病毒样品液中所含的病毒感染性单位的数目(1U/mL)。

6.噬菌斑(plague) 经适当稀释的噬菌体标本接种于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在细菌菌苔上形成的圆形局部透明溶菌区域。 7.蚀斑(plague) 又称空斑,经适当稀释动物病毒标本接种于动物单层细胞培养,并辅以染色,在细胞单层上形成的可识别的局部病变区域。

8.半数效应剂量(50%effectdose) 使试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50%)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所需的病毒剂量,其值以50%试验单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液的稀释度的倒数的对数值表。

9.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 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毒粒作用,使其失去感染性、抑制病毒的繁殖。 10.中和抗体(neutralizingAbs) 能够中和病毒感染性的病毒抗体。

11.毒粒(virion) 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亦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Dulbacco等(1985)指出,毒粒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蛋白质外壳包围,有的还有一附加膜(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宿主细胞的载体。

12.壳体(capsid) 又称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

13.蛋白质亚基(proteinsubunit) 以次级键结合,构成病毒壳体的蛋白质单体,其同义语为原体(protomer).

14.壳粒(capsomer) 在病毒的二十面体壳体构成中,一定数目的蛋白质亚基,以特殊方式聚集所形成的在电镜下可见的结构,其同义语为形态学单位(morphologicalunit)

15.五聚体(pentamers) 由5个蛋白质亚基聚集形成的壳粒,因其在壳体结构中与5个其他的壳粒相邻,所以又称五邻体(penton)。 亚6.六聚体(hexmers) 由6个蛋白质亚基聚集形成的壳粒,因其在壳体结构中与6个其他的壳粒相邻,所以又称六邻体(hexoH)。 17.核壳(nucleocapsid) 又称核衣壳,病毒的壳体与其包闭着的核酸和内部蛋白一起所构成的复合结构,一些简单的病毒的毒粒就是一个核壳结构。

18.包膜(envelope) 又称囊膜,一些病毒核壳外所覆盖着的脂蛋白膜,系病毒成熟时,自细胞质膜、核膜或高尔基体膜等以芽出的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病毒包膜的结构与生物膜相似,是脂双层膜,在包膜形成时,细胞膜蛋白被病毒编码的包膜糖蛋白取代。 19.刺突(spike) 又称钉状物,病毒表面的向外凸出的突起,包膜表面的糖蛋白突起称包膜突起(peplomer),或称膜粒。 20.正链RNA(plusstrandRNA) 若病毒的ssRNA可以作为mRNA直接进行翻译,则规定它为正极性(+意义),即为正链RNA(+RNA)。 21.负链RNA(minusstrand RNA) 若病毒的ssRNA序列与其mRNA互补,则规定它为负极性(—意义),即为负链(—RNA)。 ·

22.双意RNA(ambisenseRNA) 病毒的ssRNA部分为正极性,部分为负极性。

23.转染(transfection) 将从病毒毒粒或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分离纯化的病毒核酸实验性地导入细胞,现在已用来泛指将外源核酸导人细胞。

24.感染性核酸(infectiousnucleicacid) 以转染方式导入细胞后能够完成复制循环,产生病毒子代的病毒核酸,否则为非感染性核酸。

25.分段基因组(segmentedgenome) 由数个不同的核酸分子构成的病毒基因组。

26.结构蛋白(structureprotein) 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 27.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protein) 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在病毒复制时产生并在其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毒粒之中的蛋白质。

28.吸附(attachment) 病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敏感宿主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病毒颗粒固着于细胞表面的过程,吸附是病毒复制的第一阶段。

29.一步生长试验(one—step growth experiment) 以适量的病毒同步感染处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敏感细胞,以致可由细胞群体发生的病毒复制事件推知单个细胞发生的病毒复制的试验。

30.潜伏期(1atentperiod) 从病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所需的最短时间。

3重.裂解量(burstsize) 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其值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 32.隐蔽期(eclipse period) 自病毒颗粒形式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新的感染性病毒子代颗粒出现的时间。 33.病毒入胞(viropexis) 病毒利用细胞的内吞功能进入细胞。

34.前基因组(progenome) 乙型肝炎病毒在受染细胞核内利用宿主RNA聚合酶转录产生的3.4kb mRNA,为病毒利用逆转录酶进行DNA合成的模板。

35.装配(assembly) 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新合成的病毒结构组分以一定方式结合,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的过程,亦称成熟(maturation)或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

36.允许细胞(permissivecell) 病毒能在其内完成复制循环,产生子代病毒的细胞,反之病毒不能在其内复制的细胞为非允许细胞。 37.非增殖性感染(uon—productiveinfection) 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没有子代病毒产生的感染。

38.限制性感染(restrivtiveinfection) 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其结果或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细胞,病毒能繁殖,或是一个细胞群体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

39.缺损病毒(defectiveviruses) 基因组有缺损,必须依赖于其他病毒基因或病毒基因组才能复制的病毒。有生物活性的缺损病毒包括干扰缺损病毒、卫星病毒、条件缺损病毒和整合的病毒基因组。

40.干扰缺损病毒(defective interferingviruses) 完全病毒复制时产生的一类亚基因组的缺失突变体。在病毒以高感染复数感染时能以较高频率产生。由于其基因组有缺损,所以必须依赖于同源的完全病毒才能复制,同时亦能干扰其完全病毒的复制。

41.卫星病毒(Satilliteviruses)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绝对缺损病毒,其必须依赖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才能复制,同时亦可干扰其辅助病毒的复制。

42.条件缺损病毒(coditionally defective viruses) 即基因组发生了突变的病毒条件致死突变体。它们在允许条件下能够正常繁殖,在非允许条件或称限制条件下导致流产感染发生。

43.整合感染(integratedinfection) 病毒感染细胞后,因病毒与细胞的性质,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

44.烈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 感染细菌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的噬菌体。

45.溶源性(1ysogeny) 感染细胞后噬菌体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子代噬菌体产生的现象。 46.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能够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又称溶源性噬菌体(1ysogenic phage)。 47.原噬菌体(prophage) 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48.溶源性细菌(1ysogeniec bacteria) 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49.自发裂解(spontaneons!ysis) 自然情况下的溶源性细菌的裂解,但裂解量较少。

50.诱发裂解(inductive!ysis) 经紫外线、环氧化合物等理化因子处理,溶源性细菌发生的大量裂解。

51.杀细胞感染(cytocidalinfection) 病毒的感染给细胞造成巨大的影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和裂解。与之相反的则为非杀细胞感染。

52.溶源转变(1ysogenicconversion) 由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胞除免疫性外的其他表型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

53.从外部融合(fusionfromvithout) 病毒以高感染复数感染时,由毒粒具细胞融合活性的病毒糖蛋白所引起的细胞间的融合。 54.从内部融合(fusionfrom within) 因受染细胞内表达的具细胞融合活性的病毒糖蛋白结合于细胞表面,从而导致的受染细胞与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3.过氧化氢酶能解除( )的毒性。 A超氧化物自由基 B过氧化物 C三线态氧 D过氧化氢 14.能导致微生物死亡的化学试剂是( )。 A抑菌剂 B溶菌剂 C 杀菌剂 D B和C 15.微生物数量减少十倍所需的时间是( )。A十倍减少时间 B十倍减少值 C热致死时间 D对数时间 16.只能用高压灭菌才能杀死的是( )。 A结核分枝杆菌 B病毒 C细菌的内生孢子 D霉菌孢子 17.常用的高压灭菌的温度是( )。 A121~C B200~C C63~C D100~C 18.巴斯德消毒法可用于( )的消毒。 A啤酒 B葡萄酒 C牛奶 D以上所有 19.保存冷冻食品的常用温度是( )。 A4~C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