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3]及答案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本章测试3(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60分)
1.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CELSS)是人类太空飞行的首要保障,飞行舱中模拟地球生态环境建立光合供氧系统并实现废水净化排放,则在CELSS中除宇航员外还应有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 A.消费者、太阳光 B.生产者、分解者、太阳光 C.太阳光、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析:模拟地球生态系统→光合供氧→生产者、太阳光 废水净化→分解者 答案:B
2.下列属于探究化学信息传递的是( ) A.观察动物对电视图像的反应 B.用录音机记录鸟类繁殖时的鸣叫声 C.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 D.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飞蛾
解析:本题考查:(1)化学信息传递的探究。(2)化学信息传递的应用。解答本题时,要明确什么是化学信息,化学信息传递的应用等相关知识,再逐项分析。
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题中的A、B、D三项均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所以选C。 答案:C
3.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A包含五个种群(A1、A2、A3、A4、A5),B包含两个种群(B1、B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
A.10条 B.15条 C.20条 D.25条
解析:由于A含有五个种群则A→D变为五条食物链,则A→B为五条途径,B→E变为2条途径,B→C→E变为2条途径,则变为5×2×2=20条食物链,共为25条。 答案:D
▲在某一生态系统中,蛇和猫头鹰捕食鼹鼠和田鼠,如果鹰在这个生态系统内出现,将成为该系统内的另一捕食者,这在短期内会导致( ) A.猫头鹰种群数量增长 B.蛇种群数量增长 C.鼹鼠种群数量减少 D.猫头鹰种群灭绝
解析:鹰作为捕食者,捕食鼹鼠和田鼠后,会造成这两个种群数量下降。过一段时间后,由于食物缺乏,猫头鹰和鹰的种群数量也会受到影响,但本题是问“短期内”受到影响的是谁,所以应是鼹鼠和田鼠。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题干的时间要求。 答案:C
4.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促使树木的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解析:寒带地区温度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弱,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低,致使残枝落叶大量积累,而不能及时分解,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出现了障碍。对残枝落叶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既能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食物,又可以加速残枝落叶的分解,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C
5.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
A.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植食性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 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中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选项符合要求,B选项叙述的是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C、D选项叙述的是环境的破坏引起的变化,调节过程较为复杂。 答案:A
6.一只蝗虫对能量的要求一般只需几个平方米的生活范围即可,而几十平方公里的偌大范围也不能满足一只老虎的生态要求。可解释这一现象的生态学理论是( ) A.能量流动离不开物质循环
B.全球性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往返 C.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互为因果
解析:蝗虫是草食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但是虎是肉食动物,所处的营养级较高(至少是第三营养级),并且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所以流入虎的能量不多,要满足一只老虎对能量的要求比一只蝗虫对能量要求的生活范围大得多。
答案:C
7.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数值,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 B.最多约有20%的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次级消费者 C.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一般没有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多 D.位于金字塔顶部的消费者获能最多
解析: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每个营养级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而损失很大一部分能量,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占其总能量的10%~20%;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与第一营养级相差两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的损失就越多,所以能量金字塔顶部消费者获能最少。 答案:A
8.下图为某稳定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1 000 kJ B.由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
C.图中a、b、c代表三种生物,它们构成一条食物链 D.从图中可看出能量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C
9.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A.①③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④⑤ 答案:A
10.如图为某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图。图示中大棚蔬菜生产和家畜(牛)养殖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图
A.充分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B.该大棚的所有物质和能量都能自给自足
C.因该生态系统缺乏分解者所以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 D.即使没有人的管理,该生态系统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析:本实例是生态学原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牛可以为蔬菜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CO2,并为蔬菜提供一部分热能,且牛粪和秸秆分解也会产生可为蔬菜所利用的物质(CO2和无机盐)和热能,这都有利于蔬菜的生长。蔬菜通过光合作用产生O2,为牛的呼吸作用所利用。所以,无论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还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讲都体现了生态学原理。 答案:A
二、简答题(共40分)
11.(20分)下列表格内数值表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一年内主要营养级的能量,下图方框内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请分析回答:
生物 浮游植物(a1,b1) 浮游动物(a2,b2) 双翅目幼虫(a3,b3) 摇蚊(a4,b4) 太阳鱼(a5,b5) 鲈鱼(a6,b6) ai 9 000 700 150 100 300 45 bi 8 100 600 120 900 210 30 注:ai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总能量;bi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摄取能量;i表示生物类群。
(1)该池塘内食物链的条数为________条,其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________;图中显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________条。
(4)如果能量传递效率=(第n营养级摄取的能量)/(第n-1营养级摄取的能量),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
(5)一年内,“b1”的利用途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人而言,如要从该池塘生态系统获取最大能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昆虫→太阳鱼”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对太阳鱼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4条,包括鲈鱼和太阳鱼流向人类,还包括双翅目幼虫和摇蚊羽化后进入其他生态系统。(4)第一营养级是浮游植物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是由浮游动物和摇蚊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600+900=1 500,1 500/8 100×100%≈18.52%。
答案:(1)3 太阳鱼和鲈鱼 (2)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 (4)18.52%
(5)未被利用,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
(6)(提示:从减少食物链的条数和缩短食物链来减少能量损耗这两个角度考虑)
(7)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使能量损耗增加,减少了太阳鱼的数量;另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增加了太阳鱼的食物来源,提高了生态稳定性
12.(20分)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在细胞内________中进行的;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贮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碳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 (3)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________性,属于气体型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__;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________关系。其②内部之间还可存在________关系,④表示________。 (5)参与过程④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有________,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 (6)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________效应。
(7)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________,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答案:(1)叶绿体 线粒体 (2)无机盐(碳酸盐) HCO3
(3)全球 (4)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捕食 竞争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和异养兼性厌氧型 生物群落 (6)温室
(7)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②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8)能量流动 热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