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课标)2020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第1讲ATP和酶课时作业(含解析)
ATP和酶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中合成的ATP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B.ATP合成酶通过为ADP提供能量来催化ATP合成
C.细胞中的能量通过ATP在吸能和放能反应之间的循环实现流通 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ATP的水解速率显著大于合成速率
解析:叶绿体中合成的ATP只能用于叶绿体中的生命活动,A错误;酶不能为反应物提供能量,只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和ATP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和ATP合成相联系,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ATP是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C正确;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ATP的合成速率和水解速率仍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 答案:C
2.(2018·新疆一模)在线粒体的内外膜间隙中存在着一类标志酶——腺苷酸激酶,它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以下有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腺苷酸激酶极有可能是一种ATP水解酶
B.腺苷酸激酶的数量多少影响葡萄糖分子进入线粒体 C.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ATP与ADP的平衡维持有关 D.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
解析:腺苷酸激酶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即能促进ATP的水解,其可能是一种ATP水解酶,A正确;葡萄糖分子不能进入线粒体,因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B错误;腺苷酸激酶能促进ATP的水解,故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ATP与ADP的平衡维持有关,C正确;腺苷酸激酶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故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D正确。 答案:B
3.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B.图中两次ATP的水解,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1
C.图中两次合成ATP,前者能量来源于光能且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 D.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嘌呤构成
解析: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A正确;图中两次ATP的水解,前者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B正确;图中两次合成ATP,前者ATP的合成是通过光合作用,所需能量来源于光能,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C正确;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构成,D错误。 答案:D
4.(2018·黑龙江大庆一模)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可以脱离生物体起作用
B.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 C.甲状腺激素与呼吸酶不可能来自同一个细胞 D.所有酶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
解析:酶可以在细胞内、细胞外或者体外起催化作用,A正确;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B错误;甲状腺激素来自甲状腺细胞,该细胞同样有呼吸酶,C错误;蛋白质类酶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RNA类酶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D错误。 答案:A
5.(2018·宁夏石嘴山一模)如图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不同的催化剂 B.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和酶的用量等 C.1号与3号,1号与4号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
D.分析1号、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加热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解析: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气体的量,A错误;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不是无关变量,B错误;图中,1号与3号,1号与4号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C正确;加热能使过氧化氢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反应的活跃状态,不能证明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引起的,D错误。 答案:C
6.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2
B.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利用过氧化氢、鲜肝匀浆和FeCl3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5、7、9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解析:碘液遇淀粉变蓝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和蔗糖遇碘液都不变色,故不能验证酶的专一性,A错误;过氧化氢在高温下分解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比较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鲜肝中)和Fe(无机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的快慢可证明酶的高效性,C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较低,D项实验设计pH范围较局限且不含最适pH的组别,D错误。 答案:C
7.在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某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表所示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金属离子/(mmol·L) 对照组 Mn Co Mg A.Mn降低了反应过程的活化能 B.Co或Mg可能导致酶结构的改变使其活性降低 C.不同离子对酶的活性有提高或降低作用 D.该水解酶的用量是实验的无关变量
解析:Mn提高了酶的活性,从而使酶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而Mn本身不能降低反应过程的活化能,A错误。 答案:A
8.(2018·湖南长沙模拟)多酶片中含有多种消化酶,一般由内外两层组成,在消化不良时可以服用。现有四种蛋白酶甲、乙、丙和丁四者的活性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上述四种蛋白酶中最适合分布在多酶片外层的是( )
2+
2+
2+
2+
2+
2+2+2+-13+
相对活性/% 100 123 79 74
A.蛋白酶甲 C.蛋白酶丙
B.蛋白酶乙 D.蛋白酶丁
解析:多酶片需要口服,在胃内释放,胃液呈酸性,根据曲线图,蛋白酶甲在酸性条件下的
3
活性最强,所以最适合在多酶片最外层的是蛋白酶甲。 答案:A
9.通过实验研究温度对a、b、c三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酶的最适温度为36 ℃左右
B.当温度为任一固定值时,酶的用量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C.该实验中有两个自变量,因变量只有一个 D.若溶液的pH升高,则曲线b的顶点上移
解析:图中c酶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增强,c酶活性未出现最高点,A错误;当温度过高时,酶变性失活后酶的用量不再继续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酶的种类,因变量是酶的活性,C正确;根据题图和题干,溶液的pH升高,酶的活性变化未知,D错误。 答案:C
10.如图1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示意图,图2的实线表示在温度为a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则当温度增加一倍时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是( )
A.曲线1 C.曲线3
B.曲线2 D.曲线4
解析:从图1可以看出,当温度由a变为2a时,酶的活性会升高,酶促反应速率会加快,所以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但是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会改变,对应于图2的曲线2。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ATP酶复合体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内普遍具有的一类功能蛋白,该分子由若干亚基组成,主要功能是将生物膜一侧的H搬运到另一侧时推动其部分亚基运转,从而催化形成ATP,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物大分子的单体是__________________,合成场所是________。
(2)该分子在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中大量存在:叶绿体中该分子分布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线粒体中该分子分布于内膜上,故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段产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