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渤海“围填海现状”调查报告 - 图文
海洋渔业部门逐级审批。规模小者县级海洋渔业部门可受理发证,无需上一级部门审批。
调查发现,围海养殖属于个人行为,与村一级签订集体承包合同就可以进行养殖,手续都是到当地海洋渔业部门后补办的,随着海参价格的飙涨养殖户也越来越多,承包户每年都要向当地渔业部门缴纳海域使用费。
海参的养殖不仅占用大量的潮间带滩涂,还产生大量的污染,影响底栖生物,对候鸟的觅食影响非常大,整个养殖过程都离不开“毒”药。
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呋喃唑同、碘类消毒剂、盐酸土霉素、抗菌素、碱土霉素、呋喃西林、聚维酮碘、孔雀石绿、晶体敌百虫、氨基糖苷类抗菌素等。
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圈养户们除了常规用药外,还都在使用一种名叫“灭扫利(甲氰菊酯)”的毒药,这是一种神经毒的农药,由于海参没有高级神经中枢,海参不会被毒死,而对鱼、虾类是剧毒的,是禁止投入水体的。
一升灭扫利倒入水中半小时后大量的鱼死亡
28
为了保护小海参苗能够顺利长大,某些养殖户用“灭扫利”这类药物,只留下海参。每当海参圈施用“灭扫利”后,半小时后鱼虾开始穿跳,并浮上水面,将会在水面形成白花花一层鱼虾,包括体重达4斤多的梭鱼。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都无法幸免,鱼虾等生物便沉入水底,接下来便是将圈中的“毒水”排放到入海的潮沟,从而通过泥质滩涂排放到海洋中。潮沟及潮间带的鱼、虾等大量生物也被毒死,对鸟类的觅食和生存造成威胁。
样线调查中,直线距离约70公里的海岸线区段内,就有近百个参苗厂 。一个中小型的参苗厂,每天都要换数百吨水,如此多的药物都被排放到海里,可想而知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的程度和范围,难以计算,因为海参苗场是没有任何的监管,更别提所排放的污水的后续处理了。所有的海参苗场养殖圈的海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滨海湿地里,从而流入近海。对滩涂潮间带生态造成严重影响,
六、潮间带消失对鸟类影响很严重
鸟类是环境健康状况和环境变化的优秀指示物。在黄渤海上,潮间带泥质滩涂破坏程度已是直观可察,而鸟类数量的急剧下降,也佐证了潮间带破坏的严重性。
中国地处世界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位置,全球八大候鸟迁飞路线中的三条经过中国。其中东亚-澳大利亚线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线路,而其咽喉要道,也是最重要的地点,就是在黄渤海的潮间带。
据相关数据表明,这条线路上的150种水鸟中。至少有50 种候鸟依赖东亚潮间带及其栖息地,还有另外21种海鸥和燕鸥高度依赖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潮间带栖息地。15种全球受威胁的或近危的潮间带候鸟,包括濒危的小青脚鹬,极危的勺嘴鹬,黑嘴端凤头燕鸥,它们全球种群的95% 在这条迁飞路线上。至少有一个物种完全在这条迁飞路线上。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第二十一条规定: 严格控制围填海工程。禁止在经济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和鸟类栖息地进行围填海活动。
众多围填海工程都没有考虑到要为鸟类留下一片栖息地,所保留的都是残存的
29
无法填埋的河口。在《庄河市三河入海口及金港湾综合治理项目方案》中提到“由于三河入海口和金港湾区域非鱼群繁殖地,无其他生物繁衍”。这条信息描述显然是有问题的,调查期间我们发现庄河河口,为众多鸟类提供了觅食场所和栖息地,尤其是黑脸琵鹭(世界级濒危物种)的重要觅食地,在河口西测的滩涂发现9只黑脸琵鹭,2只白琵鹭,200多只大杓鹬。
滩涂的减少,导致鸻鹬类的水鸟到被征用的荒废农田栖息。潮间带的消逝,必定造成鸟类栖息地的减少。
以下是IUCN的一份报道中关于潮间带滩涂丧失导致的鸟类数量锐减的示意图:
勺嘴鹬当前下降的速率是每年26%。勺嘴鹬很可能在10年内灭绝,尽管目前已经采取保护行动,与此相似,在如此下降速率下,1992年在迁飞路线上每100只红
30
腹滨鹬,到2020年将只有7只留存下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东南亚潮间带栖息地 特别是黄海(含渤海)的状况分析》)
虽然近年来发现某些区域鸟类剧增的现象,这并不是好的现象,因为数量剧增的现象都发生在河流入海口的河口湿地,因为周边的滩涂都被侵占,鸟儿无处落脚,只能够在河口区域觅食栖息,而更多河口湿地也难逃开发的命运。
七、建议:
1、国家海洋局及黄渤海各省市,应严格遵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决议,在彻底完成对世界八大鸟类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线,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的生态经济学和生物多样性需求的评估之前,停止批准在该地点对潮间带滩涂进行填海作业的行为,不论其目前处于何种保护状态。
2、在海洋开发规划和执行中,应重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鸟类的生存需求。所有规划环评应把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影响列入重要的考量
3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