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2七年级历史下材料分析doc

2012七年级历史下材料分析doc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23:55:02

2012春七年级历史下材料综合题

1.隋朝大运河: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材料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目的?

(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为什么要开通此河?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作用P6

④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

⑤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

⑥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2分)

⑦说一说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2分)

⑧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6分)

(2)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会经过哪几段运河?(写出运河段名称)(2分)

(3)你是否同意皮日休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为什么? 答:\\

(5)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原因: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 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3分)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2分)

(4).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一个例子。 (5).他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政策?

1

(6)结合历史事实,请你对唐太宗进行评价。(唐太宗是后世君主争相效仿的明君,你怎么看待唐太宗?) 答:

4、阅读材料

唐朝时期一位著名的皇帝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这段话最早是出自谁的名言?(2分)

(2)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他的一种什么思想?

(3)他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唐太宗“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4)“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过去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我们做今天的事,通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你认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5、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谁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⑴这几句话出自_________之口。

⑵材料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⑶材料二反映了比较____________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民族政策有何影响(开放题):

⑸材料三中的镜子指______,他重用的人才还有_________

6、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捻,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之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必? —《资治通鉴》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资治通鉴》请回答: ⑴材料一和二描述分别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⑵历史上把他们的统治时期分别称为什么?简要概括出出现这两次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3分)

⑶他们统治时期为对外交往做出贡献的是哪两位僧人,分别去了哪两个国家? (4)材料二的作者是谁?上述材料来自他的什么作品?他的诗被称作什么?(3分)

(5)由材料二可知唐朝主要的粮食品种是什么?

(6)杜甫的诗反映了什么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景象?

(7)你认为诗人诗中描绘的情况真实吗?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期吗?为什么?

7、材料一 唐太宗时候,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的人数比其他科多。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有人作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四百六十余人也”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 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 (朝代), (皇帝)时正式诞生,诞生的标志 _----------逐渐完善,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是 。 (2)唐朝的科举制是如何得以完善?

2

(3)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是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 。 获得第一名的叫 , 朝代被废除。

(4)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唐朝实行科举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沿用科举制的原因是

(6)材料二反映出明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7)明朝改变科举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___________。

(8)汉朝和清朝的统治者在思想上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各采取了什么措施:其影响是什么? (9)你认为科举制度有那些积极的影响?(如何评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现象?)答:

(10)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促进了唐朝哪种文学形式的繁荣?请写出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两位。(3分)

(11)就科举制用单一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谈谈你的认识?(开放题)

8.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孙中山 材料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指什么制度?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 开始于什么朝代?其主要特点是什么?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2)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门第高低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比,科举制有何优点?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什么理想?实现此理想的途径是什么?

(4)为什么明清以后,科举制度受到人们的猛烈抨击?

9、阅读下列材料: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记载了8世纪初期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2)文中“和同为一家”形容的是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关系。

(3)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件事是什么?

(4)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这一民族地区的管辖设置的机构是_ 。这个民族今天主要生活在我国的__ 自治区。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二:唐朝诗人陈陶在其《陇西行》中说:“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材料三“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履我国都。”

(1)材料一出自谁之口,此话表明了一种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诗中的“和亲”发生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的时候?指哪一件事?

3

(3)诗中的“胡”指那个少数民族?

(4)诗中的“胡风似汉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5)“文皇”和“朕”是不是指一个人?如果是,他是谁?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从材料反映了“朕”之前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什么?

(6)”统治时,为了密切汉藏之间的关系,曾将谁远嫁吐藩?当时该王国的赞普是谁?

(7)你是当今的国家领导人,你将会用什么方式对待和管理少数民族?

12、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材料二:课本30页图。 ⑴材料一中“鉴真盲目航东海’’指什么?

(2)“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一历史朝代?他“航东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地是哪里? 3鉴真“舍已为人传道艺”的“道艺指什么?

(4)这个国家派了很多 遣唐使 到中国学习,这个国家受唐朝 的影响表现有哪些?

(5)郭沫若为什么说鉴真“一片精诚照太清”?

(6)“奈良城”属于哪一国家?哪一句诗体现了鉴真“传道艺”的影响?

(7) “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

(8)从鉴真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精神?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玄奘西游图》

材料二:玄奘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他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他还曾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1)玄奘西行是从什么地方出发的?他的目的地在哪?(2分)

(2)观察《唐玄奘西游图》,想想他西行途中可能会遇见哪些困难?

(3)根据材料二中归纳玄奘的主要贡献。(6分)

(4)你从玄奘18年的西游和19年的译经生涯中学到了什么? 14.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1)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请举出唐朝与日本、印度交往的典型史实各一例,并谈谈今天在我们的周边国家能看到唐文化的影响吗?

(2)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是使团称为

(3)以玄奘西行的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3分) (4)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迪?(3分)

(5)论从史出(3分)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①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经济发展、② 对外交往活跃、③国内民族融合、文化辉煌。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则之一,请你分别用一个史实证明材料中序号代表的观点。

① ② ③

4

搜索更多关于: 2012七年级历史下材料分析doc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012春七年级历史下材料综合题 1.隋朝大运河: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材料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目的? (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为什么要开通此河?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作用P6 ④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 ⑤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 ⑥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2分)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