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钢琴艺术史考试资料
肖邦音乐的主要风格特征:
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弗朗兹·李斯特
简介
德语: Franz Liszt 匈牙利语:Liszt Ferenc
(1811.10.22--1886.7.31)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又称:钢琴魔王)。
弗朗兹·李斯特于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定(Raiding, Hungary)。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匈牙利和德语两种拼法。李斯特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语写作。
李斯特六岁起开始学习音乐,并于此后不久移居维也纳,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Antonio Salieri,或译萨列里)、车尔尼(Carl Czerny)、雷哈、巴埃尔的弟子。
1823年,李斯特来到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
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二首钢琴练习曲以及超技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肖邦、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
1848年起他常住魏玛(Weimar),担任了魏玛宫廷乐长,并经常来往于罗马(Rome)、布达佩斯(Budapest)之间。1876年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
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死于拜罗伊特(Bayreuth)。
舒曼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著名的《阿贝格变奏曲》是他于1831年创作的。
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编辑本段]
浪漫主义音乐概述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
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民族性、民主性。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在音乐风格上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
人民性。浪漫主义音乐家受到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的启示,在他们的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同时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发展了乐器作品的标题性,创作了大量的标量音乐。
抒情性。它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受表现的。因而抒情性的个人心理刻划,自传性,则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并促进了抒情体裁的发展。
幻想性。这是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理想矛盾,所采取的一种手法。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也题材和形象,正是由于从这里可以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任意驰骋的天地。
新精神。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观念上反对因袭守旧,而且在艺术上,在音乐体裁,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诸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
维也纳古典乐派
18世纪下半叶“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三位作曲家既存在共同的艺术理想和艺术风格,同时又保持着传承关系。当时的维也纳,贵族阶层的音乐生活颇为活跃。每个宫廷都有自己的剧院、乐队,并经常举办舞会、音乐会。一些贵族还热衷于玩弄乐器或作曲,并以当艺术家的“保护者”为时髦。另一方面,维也纳普通市民的音乐生活也十分活跃。有少量公开卖票的音乐会,城郊歌剧院还经常上演民间歌剧,晚间在街间巷尾也能听到飘萦着的舞曲、小夜曲。此外,多民族的杂居,促使了欧洲各国的音乐渗入维也纳。因此,维也纳是当时一个欧洲的音乐中心。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进入维也纳之后,维也纳这个音乐中心就更为名副其实了。莫扎特在这里开始了独立的“自由艺术家”的生涯;海顿在这里享受到“自由的甜蜜”,晚年焕发青春;贝多芬也选择了这里,度过他的曲折、奋斗的一生。他们的音乐实践对欧洲音乐史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
维也纳古典乐派(Viennese Classical School)(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维也纳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其代表音乐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
(1) 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 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3) 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 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洛克音乐风格特点
1. 简介“巴洛克”这个词在音乐史上的含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