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质疑”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质疑”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摘 要】
疑为思之源,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及动力。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开启学生思维能力的源泉。然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与对抗往往偏离主题,这样既耽误了教学进度,又偏离了高效课堂的轨道。那么到底如何处理好质疑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高效课堂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教师讲究质疑的方法,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
质疑 语文课堂 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质疑问难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学生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问题设置的不科学,往往导致学生的回答偏离课堂教学的轨道。因此,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如何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标题处入手,巧设疑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文章的标题一般情况下都是文章内容的精炼概括,常常表现了作者别出心裁的构思。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对标题进行深入剖析,往往就可以准确找准文章的中心,从而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篇幅比较长,其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又由于鲁迅的所处的特殊的年代,他的语言的风格往往让我们觉得文章不易理解。我先要求学生将描绘故乡景物的语句标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质疑:哪些是描绘过去的故乡,哪些是描写现在的故乡,并谈谈各个时期的景物特点。接着让学生整理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故乡中人的变化,先让学生找出二十年后描写闰土的语句,再引导归纳出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改变使“我”悲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出:少年闰土活泼可爱,勤劳广识,是个勇敢的小英雄;而中年闰土,受封建礼教的残害,生活进一步贫困,思想上也麻木迷信、成了迂腐的木偶人。然后再让学生圈画出刻画杨二嫂的语句,看看她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让“我”伤感。这样师生抓住“故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核心问题研读课文,既理顺了小说的情节,也知晓了了人物性格特点,进而明白文章的主旨。
二、从关键词、句入手质疑
大多数文章都有总领全文内容的语句,一篇文章可能会有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或是有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短语等,这些都是应当认真研读的重点词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等于抓住了文本的灵魂。所以从中心句入手提出核心问题,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一篇长文。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第一段中的一个关键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设计了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并且进行圈点勾画,读完之后有的学生说百草园景色优美,可见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的学生说神奇的美
女蛇故事让百草园充满童话色彩,可见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还有的学生说雪地捕鸟非常有趣,可见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及时地追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优美景色的?插叙美女蛇故事与描写百草园有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描写雪地捕鸟的?运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动词?用一个核心问题带出许多个小问题,并统领若干个小问题,可谓是一线串珠。核心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和支撑作用,它能够串联全文,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引发学生研究、讨论、品析、创造。 三、抓住文中“矛盾”之处质疑
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教师要教给学生抓住课文的矛盾之处质疑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前后有矛盾的地方告诉他们这些地方往往正是质疑的关键,从矛盾中发现问题,是质疑的最直接和最实用的方法。有时文章中会有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我们恰恰可以利用这个矛盾点切入,提出问题,从而带动全篇。鲁迅的小说《社戏》很长,学生认真地读一遍至少就要十几分钟。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要上三、四个课时,这难免时间过长。效果也不会太好,因此,我从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着手去设计核心问题。
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再问学生:“我”迫切要看到的戏好不好看?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好看,更多的学生却不赞同,他们还在文中找出根据:想看翻跟头,铁头老生确没翻,很久不见 “蛇精”和“跳老虎”出来了,最不想看到的“老旦”却“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可以看出戏并不精彩。文章对孩子们的神态描写也很传神:如“喃喃的骂”“不住地吁气”“打呵欠”等,都从侧面表现出戏不好看。这时,我顺势而问:既然不好看,那小说结尾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矛盾吗?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它牵涉到课文的思想内容,把这个问题弄懂了,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就会轻松多了。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再加上学生认真阅读,深入的讨论交流,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一位同学说:偷豆吃,这个情节很有趣,读了这一部分,我好像又回到了童年。还有平桥村的小伙伴身上优秀品质也让人难以忘怀。阿发的淳朴大方,双喜的聪明干练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趁势追问: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大人、哪个小孩?并让他们说说喜欢的原因。最后,再让学生概括出那晚的故事中所体现的童趣美、人情美,这样学生也就自然理解了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在教学中,问题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好的问题,可以带动整篇课文。它可以简化教学头绪,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更有效。从而使学生有效学习及解决问题时间加大,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首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让给学生。其次,它还可以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悟,改变从前那种肢解课文、一说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其实不仅仅是鲁迅的作品,其他课文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善于运用“牵一发而动全文”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更加积极主动去涵咏、感悟并不断创新, 那么就一定会使学生更深入的体验和理解,进而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