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笨”字原本无贬义
“笨”字原本无贬义
大家都知道“笨”的基本义是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差;不灵巧,不灵活;费力气的意思。不过在古代,“笨”的原始义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这个字指的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南唐的徐锴进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清代朱骏声通训定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广雅·释草》:“竺,竹也,其里曰笨。”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
“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东晋时期发生了变化,以竹之粗大喻人体肥胖。据《晋书·羊聃传》:“兖州有八伯之号,其后更有四伯??豫章太守史畴以大肥为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粗大沉重的意思,但并不含贬义。 到了东晋中期,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列举了数十种恶人,其中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直到这时,“笨”含有了贬义的感情色彩,其后,“笨伯”也指愚笨之人了。
宋代以后“笨”的粗陋、不灵巧、愚笨等义逐渐被普遍使用,明清时已成为其基本义了。 晚清人李鉴堂所编《俗语考原》一书中说:“山东人谓粗鲁人曰体汉,体与笨同。”这个“体”应读作bèn,是“笨”的异体字,在《广韵》中即可见到。值得注意的是,“体”作为“體”的简化字,最早出现在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上,这时“體”的俗字“体(tǐ)”和“笨”的异体字“体(bèn)”的音义开始分化。明清以后,人们普遍用“笨”不用“体(bèn)”。今天的简化“体(tǐ)”即取宋元以来的俗字而成。
.
用心 爱心 专心 - 1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