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杨 第五章 沉淀滴定法
I2 + 2e → 2I-
I2为较弱的氧化剂,能与较强的还原剂作用,而I-是中等强度的还原剂,能与许多氧化剂作用,故碘量法分为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 1. 直接碘量法:利用I2的氧化性
如:SO2被水吸收,形成H2SO3可用I2标准溶液滴定。
SO2 + H2O → H2SO3
H2SO3+I2 + H2O → 2HI +H2SO4 由于I2氧化能力不强,所以滴定仅限于较强的还原剂,因此可用于直接滴定的物质不多。
直接碘量法应在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进行。
当PH>9时,则有如下副反应(歧化反应)
3I2 + 6OH- → IO3- + 5I- + 3H2O ★直接碘量法的基本反应及指示剂 (1)基本反应:
I2+2e- → 2I- (2) 指示剂:(可溶性、长链无分枝的)淀粉
(3)滴定剂:碘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较强的还原性物质的溶液。 (4)滴定终点:溶液颜色由无色→深蓝色。 2. 间接碘法:利用I-的还原性
电极电位比I2/I-的电极电位高的物质,可将I-氧化而析出I2,然后可用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I2,这种方法称为间接碘量法。
如,氧化性强的KMnO4在酸性溶液中与过量的KI作用,释放出来的I2,Na2S2O3用标准溶液滴定
2MnO4- + 10I- + 16H+ → 2Mn2+ + 5I2 + 8H2O I2 + 2S2O32- → 2I- + S4O62-
利用这一方式可以测定很多氧化性物质,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但应在中性或弱酸性(pH5.0~7.0)溶液中进行。
★间接碘量法的基本反应及指示剂 (1)基本反应:
2I- - 2e- → I2
I2 + 2S2O32- → 2I- + S4O62- (2)指示剂:(可溶性、长链无分枝的)淀粉
(3)滴定剂: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第一步反应中析出的碘单质。 (4)滴定终点:溶液颜色由深蓝色→无色。 问题:间接碘量法中淀粉指示剂什么时候加入? 6.8.2 碘量法产生误差的原因
1、酸度:要在中性、弱酸性(pH5.0~7.0)溶液进行中,酸度不宜太高,否则Na2S2O3会分解,而且会增加O2 对I-的氧化能力(4I-+O2+4H+ = 2I2+2H2O); 碱性溶液中,则发生副反应(例如, PH>9时,I2发生歧化反应)。
2、I2的挥发:加入过量的KI,使I2生成难挥发的I3- 室温下在碘量瓶中进行滴定,定
中缓慢摇动溶液。
3、I-的氧化:尽量降低酸度,避免日光照射;缓慢摇动溶液。
6.8.3 滴定终点的确定
碘量法的终点常用可溶性、长链无分 枝的淀粉作指示剂来确定终点。
在少量I-存在下,I2与淀粉反应形成蓝色
吸附络合物;没有I2时,溶液无色。根据溶液中蓝色的出现或消失来指示滴定终点。 淀粉指示剂一般用1%淀粉水溶液,最好是新鲜配制的淀粉溶液,切勿放置过久。否则,产生有分枝的淀粉与I2的吸附络合物呈紫色或紫红色,用Na2S2O3标液滴定时,终点不敏锐。
6.8.4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碘量法所用的标准溶液有Na2S2O3标液和I2标液两种。 1、Na2S2O3标准溶液 (1) 配制:
间接法,配成近似浓度,加少许Na2CO3,呈微碱性陈放后标定。 (2)标定 (间接碘量法)
1) 用过量KI与K2Cr2O7等氧化剂定量反应,析出I2。 2)用Na2S2O3与I2定量作用,求出Na2S2O3的准确浓度。
(3)反应式 Cr2O72-+6I-+14H+ → 3I2+2Cr3++7H2O 2S2O32- + I2 → 2I- + S4O62-
(K2Cr2O7)(4)计算:
(Na2S2O3)
(K2Cr2O7)(Na2S2O3)
(5)标定条件
1) 酸度:0.2~0.4mol/L为宜;过高,I-易被空气中O2 氧化;过低,反应速度减慢。
2)温度及反应速度:室温;K2Cr2O7与KI的反应速度 较慢。 应将碘量瓶密封后,暗处反应5min。 3)稀释:降低Cr3+的浓度,有利于终点观察;降低
酸度,减慢I-被空气氧化速度,降低Na2S2O3分解的速度。 4)终点:滴定溶液呈浅黄色时,再加入淀粉指示剂。 注意: Na2S2O3溶液容易分解,极不稳定。 容易分解的原因: 1)细菌的作用
Na2S2O3 → Na2SO3+S↓ 2)溶解CO2的作用
S2O32-+CO2+H2O → HCO3-+HSO3-+S↓ 3)空气的氧化作用
2S2O32-+O2 → 2SO42-+S↓ 4)日光的照射作用
∴配制Na2S2O3 溶液时,要用刚煮沸并冷却后的D.W,并在水中加入少量Na2CO3使溶液呈弱碱性,配制好的Na2S2O3 溶液应贮存在棕色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中,放置于暗处,防
C=6mMV止日光的照射。
2、I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若纯碘是用升华法制取的,则用直接法配制。
★若纯碘是通常用的市售的纯碘,则用间接法,并用标准Na2S2O3溶液标定。 6.8.5 碘量法的应用 (一)溶解氧及其测定
1、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 溶解于水中的氧(分子态),称之。用DO表示,单位O2,mg/L。
水中的DO与空气中氧分压成正比; 水中的DO与温度成反比; 水中 的DO与含盐量成反比。
表6-3 是在标准大气压下,空气中含氧为20.9%时,不同水温、不同Cl-浓度下,水中氧的溶解度。
★若大气压改变,可按下面公式计算水中氧的溶解度: S′= S ×(P - p)/(101.3 - p) S′_____ 大气压为P kPa时氧的溶解度; S _____ 大气压为101.3kPa时氧的溶解度; P _____ 测定时的大气压力(kPa);
p ——— 水温为T℃时的饱和蒸气压。
当海拔<1000m,温度<25℃时,p可忽略不计。 S′= S×P/101. 3
DO☆ 溶解氧的饱和率 = ×100%
S`
注: DO —— 溶解氧的测定值
S′ —— 溶解氧的理论计算值 2、溶解氧的测定意义
测定出中的DO后可以作出DO的氧垂曲线 对该曲线进行分析可做到:
(1)掌握当污水排入河流后,水中DO的变化动态,从而掌握水体的自净过程及环境容量; (2)掌握氧垂点的位置(最大缺氧点位置)及污水到达该位置的时间,这一时间参数对水体防护非常重要;
(3)从氧垂曲线看出,水中DO的多少,可反映水受污染程度的大小。水中DO愈少,说明水体受污染程度愈大,反之则反。 3、溶解氧(DO)的测定
(1)测定原理(间接碘量法)
水样中加入MnSO4和NaOH,水中的O2将Mn2+氧化成水合氧化锰棕色沉淀,将水中全部溶解氧固定起来;在酸性条件下,MnO(OH)2 与KI作用,释放出等化学计量的I2;然后,以淀粉为指示剂,用Na2S2O3标液滴定至蓝色消失,指示终点到达。根据Na2S2O3标液的消耗量,计算水中DO的含量。 (2)有关反应式
Mn2+ + 2OH- → Mn(OH)2↓ (白)
Mn(OH)2+1/2O2 → MnO(OH)2↓ 棕色)
MnO(OH)2+2I-+4H+ → Mn2++I2+3H2O
淀粉
I2+2S2O32- → 2I-+S4O62- (3)计算:
DO(O2,mg/L)=C×V×8×1000/V水样式中: DO —— 水中溶解氧(O2,mg/L)
C _____ 硫代硫酸钠标液的浓度(Na2S2O3,mol/L) V ——— 硫代硫酸钠标液的消耗量(mL) 8 ——— 氧的摩尔质量(1/2O,g/mol)
V水样——— 水样的体积 (mL) ★测定DO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什么时候加指示剂合适?
2)整个测定过程要避免曝气(特别是在DO未固定之前);
3)每加一次试剂,均在液面下加入,且测定瓶中不得留有空气泡; 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5)该方法只适用于清洁水或地下水的DO测定
★★当水体被严重污染含干扰离子时,应先排除干扰再用该法(间接碘量法)测定,即采用修正法测定。
★测定DO时的异常实验现象
1)没有棕色沉淀,而直接得棕黄色溶液。
这说明水样中有DO,但NaOH-KI的加入量不够,应补加适量的NaOH-KI;或者是进行碘量法修正时,H2SO4加多了。
2)只有白色沉淀。这说明水样中没有DO,污染严重,此时应用稀释水将水样稀释后再进行测定。
3)无任何沉淀,并且溶液为无色溶液。这说 明水样中没有DO,并且NaOH-KI也没有加够。
4、碘量法的修正方法 (1)KMnO4修正法
该方法可消除水中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的干扰。
★原理:①将水样酸化,加入过量的KMnO4 溶液,放置5min(溶液保持红色,若红色褪去,则要补加KMnO4溶液),加入H2C2O4溶液使红色褪去→处理水样。 ②用间接碘量法测定处理水样的DO含量。 ★反应式:
除了间接碘量法中的有关反应外,再加上以下两个反应。
4MnO4- + 5C + 12H+ → 4Mn2++5CO2 ↑+6H2O (过量) (有机物)
2MnO4-+5C2O42-+16H+ → 2Mn2++10CO2↑+8H2O (剩余) (2)NaN3修正法
可以消除NO2-等氧化性离子的干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