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农村建设中空间改造
泛华集团职称评审论文申报范例
三、 老村特色空间改造案例
1、案例分析
北京金融街北顺城街13 号四合院改造。[2] 1 场地分析
从业主提供的民国时期的地契图可以看出,吕祖宫的规模并不大,是北京老城众多供拜吕祖的道观中较小的一座,坐西朝东,主门东向,西置火神主殿,北有文昌殿,南为吕祖阁,火神殿殿后设娘娘殿。目前吕祖宫的主体部分除娘娘殿之外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均为清代遗构。
文昌殿北设一进院落,即为改造的“小院”(改建后多直呼“小院”,后文沿用此名),但过去较现在要长,原因是金融街改造拆迂时沿火神殿西墙南北一线将吕祖宫以西的部分截掉了。在吕祖宫没落之后,“小院”曾做过奶站、加工车间、民居等,房屋年久失修,瓦残雨漏,垃圾遍地,破败不堪,是典型的北京大
杂院残局(图2)。 1.1庭院空间界面 (1)东面
铁皮平开板门一道,是院子惟一的入口,门北有杂院添加的平项房一间。 (2)南面
文昌殿硬山三开间,明间出悬山抱厦,殿身筒瓦屋面,北山墙墀头戗檐、盘头、荷叶墩、排山脊花盘子砖雕存留完好,装饰性强。明间后檐墙为老檐出作,
(3)西面
砖墙西有石棉瓦项临时工棚,为原杂院的厨房。值得一提的是墙根有~棵老枣树,胸径60cm,高7m余,应是百年老树,果为葫芦形,足见其灵性。
(4)北面
由两座并排的硬山房及其所夹空间组成,硬山房均为七檩小式,前后廊,合瓦屋面,卷棚项,檩垫枋构造不在法式,望板层以草席替代,其等级规格明显
低于主殿,据文物部门鉴定为明构,七檩前后廊说明应是原来道士的主要住所。
2.改建内容
泛华集团职称评审论文申报范例
“小院”面积虽小,更新设计确包含了3中不同性质的内容。 2.1修缮和改造原有古建筑
中同建筑主要由木结构支撑的,但经考察,“小院”古建筑山墙排山粱架柱基已朽损严重,山墙与柱体共同承担房屋荷载,这就意味着原有北界的硬山房平面上只能维持现状格局,不允许做灵活的调整。室外古建修缮的工作多针对屋顶部位的漏雨问题做换瓦、换椽和防水处理,室内修缮以清理为主,改造工作包括对门窗的更新设计。
2.2添加功能建筑
作为服务性场所,“小院”的现状格局已明显不能满足功能需求,建筑的添建是必须的,而其敏感之处在于新建筑与古建筑如何在一个庭院空间中共处。
2.3 “虚”空间在合院中的特殊地位,使庭院景观的营造成为更新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3 关于合院空间的重塑 3.1构筑U型连续的功能界面
“小院”庭院部分基址南北进深8米,东西面阔延长19m,古建筑有4个板块,总面积约为145㎡,其中北面两座硬山房空间完整,适用于沙龙服务,硬山房夹间可以作为厨房,但只能择其一,南廊间空间虽小但很有特点,也是南线唯一的功能界面,若安排厨卫功能,将有损空间营造的能力。
从功能整合角度,强化北界硬山房和男界廊间之间的功能联络是重要的,同时,作为会所也需要争取更多的营业空间面积。因此,四合院改造需要添建新的功能建筑板块,而且选择西线显然要比选择东线更加明智。
改建中利用庭院西侧老枣树与南廊北墙之间的空间添加卫生间,同时利用枣树与北硬山房之间的空间增设西厅(主沙龙室)、休息室与北部硬山房连接,两座硬山房用作沙龙服务,夹间改建后为后勤备餐空间,南廊构建小型沙龙室,从而形成连续的U型功能界面。
3.2庭院“下沉”
传统建筑不设台明是不合乎逻辑的,现状是历史问题遗存的外在形式,因此通过庭院更新恢复古建筑台明是必要的,其结果导致了一个中心下沉庭院空间(低于入口标高75cm)的形成,从而加强庭院围合性和内向性。
泛华集团职称评审论文申报范例
3.3恢复回廊空间
恢复利用北硬山房的东西回廊通道空间,通过建筑设计手法使得这个空间延续并与U型功能界面匹配,这种设计从功能上可以形成的服务通道,空间上增加了层次,使得庭院小中见大。
3.4植入折型引导空间
传统四合院居住空间格局有其形制,而开门见山一般不会用于主要入口,照壁通常成为这种折型引导空间的标志,空间的含蓄性可以视为东方传统空间设计的精髓,在此应予以传承。
4 传统环境对话的三种方式 (1)构筑灰色的整体基调
与南方的粉墙黛瓦相对,北方的灰砖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而老北京城就是其中的最高代表,笔者认为灰砖墙是老北京城视觉文化的第一显性要素,他构筑了老北京城无与伦比的的和谐基调。
(2)结合现代空间设计
运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语言,通过4片灰墙墙体的分隔与穿插组织、引导、构成流动的序列空间。
(3)区分新与旧
按照国际上对传统环境加建和改建通用的不混淆新旧的设计理念,采用磨砖技术,在新建灰砖墙体腰部以下形成横向条纹,简明区分新灰砖墙与旧灰砖墙。
4.2重组传统构架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其主要的结构方式,其中以抬梁式木构架最为普遍,“小院”古建筑的结构即是这种形式。
作为最重要的新建筑,西厅的构造以老北京四合院垂花门的构架为原型,用了挑檐的构架方式,重新组织和演化结构形式语言,同时将不同高程的南室与北房连接起来。
与北硬山房夹间相对的廊间按传统木构架做法向北加挑一步悬山廊架,一为南线廊间沙龙提供局部空间性格变化,二则表达对当年连廊格局的某种追忆。
4.3延用布瓦坡顶
“小院”北界面为合瓦屋面,南界面为筒瓦屋面,加建的西界面屋面采用南
泛华集团职称评审论文申报范例
北通常单面坡结构,檐口高度与北硬山房檐口取得一致,同时延续北硬山房的屋面做法,形成较为完整的L型合瓦屋面肌理,南线修缮连廊屋面,延用文昌殿筒瓦规格,保障南线屋面肌理的统一性。
5关于庭院的职能与塑造 5.1作为“看”的空间
传统四合院的中心庭院是一家人户外交流的核心场所,是功能性的,因此一般主要是一块硬质的铺装场地,供家人展开各种活动,但改建之后会所要求具备同时招待3~4批不同客户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先使用庭院的客人将影响和改变整个会所核心空间的均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小院”功能性的庭院设计并不一定就是最佳的解决方式,笔者认为存在这种功能转换的前提下庭院应主要视为“看”的空间,而不是“用”的空间。
5.2场所精神营造的主要载体
中国园林自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起,就扮演着文人士大夫释怀社会的重要职责,通过造园表达自己的政治志向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拙政园、退思园等,园林成为一面镜子,透视着园主的精神状态。
塑造新的场所精神是“小院”改造的重要内容,而沙龙精神则是“小院”新场所精神的实质,庭院则成为体现它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5.3空间、细部与创意---传统精神的现代阐释 (1)“清风”、“明月”的表达
“明月”“清风”无式。表达“月”意相对是比较容易的,设计中采用圆形磨砂玻璃盘简明的具象方式进行诠释,而“风”的表述则需要通过特殊的媒介——即风之“声”,借住在风中易于作响的植物来表达,在这种创意思路下风影婆娑、瑟沙作响的修竹成为首选。
(2)“我”---石为君
庭院碎石铺地之中横卧一房山石,成为空间构图计白当黑大胆重要支点,山石的皱纹肌理讲述着中国古典园林“以石为君”的典故。
(3)水---水园旱作
水墙对于中心庭院空间意义极大,主要表现在:二度划分庭院空间,与增添的悬山廊架构成相对独立的南沙龙室窗外小环境,在北墙和水墙之间沿线广植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