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四课
《登高》导学案
制作人岳建华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使用时间 2016年5月6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预习导航】
一、导入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1 / 5
高一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 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 代表作:《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代表作:《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代表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四、整体感知
1.自读本首诗,初步感知,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 2.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梳通诗意。
【问题探究】
一、品读诗歌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问题2:这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风: 天高: 哀猿: 飞鸟:
问题3:本首诗中的鸟和毛泽东的“鹰击长空”和王维的“时鸣春涧中”所描绘的鸟有什么不同?
杜甫描写的鸟: 毛泽东描绘的鸟: 王维描绘的鸟: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问题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
2 / 5
高一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问题3: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万里”: “悲秋”:
“作客”:
“常”:
“百年”:
“多病”:
“登台”:
“独”: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问题2:苦、恨是什么意思?
问题3:“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问题4: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3 / 5
高一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5、[总结]探究手法,品出诗味
问题1、诗歌用到了什么表现手法?
问题2、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问题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是如何贯穿在全诗中的?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长江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势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2、2012年3月,微博上流行一组图“杜甫的一天”,语文课本中的杜甫图像被恶搞,正在仰天沉思的杜甫被加了几笔涂鸦,杜甫插图被高中生们涂鸦成各种形象:端着狙击枪凝视远方的,开着坦克向前冲的,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出门的,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的,吃上洋快餐的,跟美女翩翩起舞的,穿着运动服打篮球的,坐在桌前切西瓜的,变身成恶魔,玩转千元安卓机的。用网友的话说,“子美(杜甫字)真是个居家好男人”。 这一组“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图片,让已经成名多年的“诗圣”杜甫,突然又成了“微博红人”。
今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对杜甫的另类“蹿红”,你如何来看?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这
4 / 5
高一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位才华横溢、忧国忧民却又饱经忧患的“诗圣”?
5 /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