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1 5:32:31

是否有语序不当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A项前后不一致,把“会不会”“能不能”去掉;C项属于搭配不当,把“季节”改为“地方”或“去处”;D项属于句子缺少主语的情况,可去掉“由于”或“使”。) 4.D(引用的诗句句末不加标点符号。)

5.A(“饱食”运用拟人写出了稻谷的丰收。) 6.C(结合语境分析近义词,也可用排除法。) 7.B(紧扣上下文内容。)

8.C(这三个词语语气不同,不能调换。)

9.C(两个“其”都指“他们”;第一个“之”指“优点”,第二个是“缺点”。) 10.D(例句中的“而”与D项中的“而”均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A项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不译;B项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译为“而且”;C项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11.B(“学而/不思则罔”改为“学而不思/则罔”。)

12.(1)何当共剪西窗烛 (2)还来就菊花 (3)曲径通幽处 潭影空人心 (4)随风直到夜郎西 (5)江春入旧年 (6)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注意不要多字、漏字,不要写错别字。)

13.(1)稳固 (2)像这样(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文言实词在特殊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仅要靠积累,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具体方法。解释文言实词,要注意结合语境。“固”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它的主语是“本”,即“根”,所以应解释为“稳固”;“如”一般解释为“像”,“是”在文中是个代词,应解释为“这样”,所以“如是”是“像这样”的意思。)

14.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特点的文言句子,要注意不同句式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这也是中考对我们提出的具体要求。翻译时要注意落实重点词语“故”“树”“实”等的意思,将句子大意翻译正确。)

15.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要以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为基础,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后,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事理,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抓住文章的

主旨来选择正确答案。由原文可知,“竹似贤”的原因在于“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稳固,稳固有利于树立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秉性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君子看到竹的秉性,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心接受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君子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炼自身名节操行、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

16.老人问路,“我”故意指错路。“我”迷了路,被人送回家。(通读全文,文章“一个老人??蹒跚着走去”,写老人问路,“我”故意指错路,为情节的发展阶段。而“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一段,则写“我”迷路后,被人送回家,为情节的高潮阶段。)

17.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结果是“我”自己迷失了回家的路;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题干中“一语双关”一词表明“迷路”既有表层义,也有深层义。根据文中“我”故意为老人指错路,“我”却自己迷了路一事可知,“迷路”表面指“‘我’想让别人迷路,结果是‘我’自己迷失了回家的路”;文章虽然写了一件很小的事,但其实是暗示人不能有自私、邪恶的念头,因此“迷路”的深层义指“‘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

18.C(不能说是“自私自利、品质败坏”,只能说是调皮,喜欢恶作剧。) 19.(提示)第一问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作答——人类出于对财富的追求,乱砍滥伐,竭泽而渔,肆意掠取地球资源,导致陷入环境气候危机。如罗布泊的消逝,青海湖的湖面下降,月牙泉的濒临干涸;又如雾霾天气的频现:这些都是人类由于自私自利,破坏了环境,最终自食恶果。也可以从社会层面作答——古往今来,为官做宰,如若只为了名与利而泯灭良知、不顾黎民百姓的利益,虽有一时之风光,到底还是会身败名裂,为人不齿。还可以谈谈身边的事例,只要是与“出于自私、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而以害人始,以害己终”相符的各种现象皆可。第二问只要是谈到了“为人处世保持

善良之心”即可给分。(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举出事例即可。关于启示应围绕“为人处世保持善良之心”阐述。)

20.示例:当我们呱呱落地时,就踏上了挑战自我的征程;当我们咿呀学语时,就开始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当我们独自撑起一片蓝天时,也就懂得了实现自我的重要。在自我的征程上,没有挫折和悔恨,没有迷失与彷徨,为了追求成功,就要不断展现个性,不断超越自我。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展示各自的风采吧。[注意开场白的写法,写好主题性开场白,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切合主题。本次活动或演出的主题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写作内容才能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内容集中,富有针对性。②要有现场感。开场白台词能够自成一体,或渲染气氛,或调节情绪,或引人入胜,或循循善诱,在现场能给观(听)众以强烈的听觉冲击,让他们心潮起伏,激情澎湃。③要锤炼语言。为能有效地吸引读者兴趣,语言要简洁、生动,有感染力。可考虑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能够生动、形象、准确地表情达意。]

21.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举一些大家熟知的名人案例。) 22.《繁星·春水》 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23.思路点拨:首先我们得弄懂题目中的中心词“沉醉”是什么意思。关于“沉醉”,《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①大醉;②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很显然,它的比喻义更常用、更常见,一般情况下都是取其比喻义,本文题也是这样。联系本题目中的其他词语,细品“沉醉”的含义,说明命题者很注重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打开思维大门,从而纵横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里,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导向,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应对本文题,我们一是选好沉醉的主体。由于文题没有给出主语,所以,写作者可以任选一人:我、他、她、你等等都行——不过,选“我”最能表达真情实感。当然,运用拟人写法,以“小狗”“小虫子”“花骨朵”等动植物为写作对象,也未尝不可。

二是定好沉醉的范围。文题给出的空处,到底是填可见可感的实物,还是

可想可品的抽象事物呢?或者是填比喻性的词语?这些,都由同学们自己确定。不过,要合乎语法,自然顺畅。

三是落实沉醉的情状。是掩卷长思,还是静坐细品?或是情不自已,放声高歌。这样的沉醉情状,不妨大胆地写出来,最好写得形象一些。

四是理清思路。是一下笔就写眼前美景,沉醉其中,还是先写沉醉于某情某景中,再写沉醉的原因?不管怎么写,都要理清思路。特别是把思维转换的地方交代清楚。 例文:X

沉醉于一抹绿色的世界

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故乡,至今想起那段生活,仍然让我回味无穷,因为那里山明水秀,到处可以听到天籁之音,只要你来,保证你会沉醉在故乡那一片绿色的海洋里。

晨曦初露,村庄如同缥缈的仙境,整个村庄笼罩着一层轻轻的薄雾,犹如羞答答的少女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给人一种轻柔朦胧的美感。不久,拂面的清风吹走了薄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大大的荷花池。池中的荷花千娇百媚,有的亭亭玉立,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则躲在莲叶下和人们捉迷藏,水面流淌着淡淡的碧光。我仿佛进入了鸟语花香的蓬莱仙境。

来到村庄后面的小山,只见青树绿蔓,草盛花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蜜蜂从睡梦中醒来,嘤嘤嗡嗡地开始了它一天的工作;蝴蝶也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繁花绿草中翩翩起舞。空地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在追逐吵闹,他们追蜜蜂、扑蝴蝶、采鲜花??你争我抢,玩得不亦乐乎。

再向前走,只听见蝉鸣鸟叫。抬头一望,只见画眉、杜鹃在树上蹦蹦跳跳,快活得犹如神仙。这样一幅诗情画意的图画,我还没有欣赏完,一阵流水声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原来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啊,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溪水清澈见底,鹅卵石粒粒可数,小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大自然又为我们奏了美妙的一曲。

门前是一片竹海。这里是竹的世界,竹的海洋。进入竹海,雾气飘荡,犹如置身于绿色的云层。那粗壮的竹子,仿佛高耸的玉柱,直插云霄。那繁茂的青枝绿叶,遮天蔽日,侧耳倾听,远处仿佛传来了合唱的歌声。那舒缓

的节奏,那浑厚的音响,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原来是风吹过竹海而涌起的竹涛。面对此情此景,谁都会心旷神怡,仿佛自己已超凡脱俗,陶醉得飘飘然起来。

一阵小雨过后,走入竹林,这里,那里,竹笋在一夜之间露出地面,一个个探出小脑袋,顽皮地看着四周。“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总虚心!”每当看见竹笋,我总会想到这两句诗。竹枝摇曳,竹叶婆娑,洒落在竹林间的阳光斑斑驳驳,像跳动的精灵。你不妨来个深呼吸,竹叶的清香沁入你的心脾,把你心里的浊气荡涤得一干二净,蓦然间,你仿佛成为神仙。

可惜的是,无知的人们对于这样的仙境总是不珍惜,记忆中故乡的美景正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人们啊,如果你们不珍惜,故乡那苍翠的绿海,终有一天会成为我们心中的一抹绿。

点评:本文切题准,体现了“沉醉”的特点,按照“村庄内—村庄后面的小山—再向前走—门前的竹海”的顺序行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调动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特征,采用了多种修辞进行描写,写荷花,绘竹海,采用了拟人手法,绘其色,状其形;写蜜蜂,写蝴蝶,写鸟鸣,则摹其声,绘其形,动静结合,使人如临其境。结尾以珍惜苍翠的绿海回应全篇,从侧面显示了题旨。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是否有语序不当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A项前后不一致,把“会不会”“能不能”去掉;C项属于搭配不当,把“季节”改为“地方”或“去处”;D项属于句子缺少主语的情况,可去掉“由于”或“使”。) 4.D(引用的诗句句末不加标点符号。) 5.A(“饱食”运用拟人写出了稻谷的丰收。) 6.C(结合语境分析近义词,也可用排除法。) 7.B(紧扣上下文内容。) 8.C(这三个词语语气不同,不能调换。) 9.C(两个“其”都指“他们”;第一个“之”指“优点”,第二个是“缺点”。) 10.D(例句中的“而”与D项中的“而”均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A项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不译;B项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译为“而且”;C项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11.B(“学而/不思则罔”改为“学而不思/则罔”。) 12.(1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