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无相生 导学案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这是《老子》中的可贵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但从唯物主义角度来分析,把“无”作为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是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得壮大了不好办。做事要善始善终。
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但老子也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
作者连线: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说从不同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却忽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有无相生
【文题解读】
“有无相生”一语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说,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对照,高和下相互补足,乐器的声响和人的声音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
不复存在,对立的双方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
【目标锁定】
1.掌握课文中重要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每段文字的基本内容。
2.鉴赏每段文字包含的道理,了解老子语言凝练畅达,带有警句格言式的特点。 3.体会老子深刻的思想和他的一些立身处世的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标达成】 一、语基梳理 1.字音字形 ①厌恶( ) ②凶恶( ) ..
③自矜( ) .⑤竹篙( ) .⑦户牗( ) .⑨连累( ) .?毂( ) .
④青衿( ) .
⑥枯槁( ) .⑧庸俗( ) .⑩累土( ) .?埏埴( ) ..
2.通假举要
①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 .
②死而不亡者寿:____________ .
③其脆易泮:____________ .
④起于累土:____________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长短相形:____________ . ②企者不立:____________ .
③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 .
④自矜者不长: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
成矣 .?
①形?长短相形.容枯槁 .?形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三十辐,共
一毂 .?
八扇 ②共?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
之 .?子路共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明
?.于治乱,娴于辞令
道德之广崇 .?明
③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左丘失明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
绕船月明江水寒 .
?高祖箕踞,,甚慢易
之 .?
近人 ④易?平易.
璧 .?愿以十五城请易
?移风易俗 .
图难于其易 .
?知
?.人者智
明而行无过矣 ⑤知?则知.
越国之政 .?吾与之共知
?草木有生而无知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皆知善之为.
善 ?埏埴以为器 ⑥为.??为.
无为 为.
之于未有
(3)词类活用 ①斯恶.已:____________ ②为.无为:____________ ③事.无事:____________ ④味.无味:____________
⑤图难于其易.:____________
⑥为大于其细.
:____________
⑦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____________
⑧是以圣人犹难.之:____________ (4)古今异义 ①跨者不行..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民之从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人之生也柔弱..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