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新北师大版4四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新版]
一、反馈交流
观察例题,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学生2人一组,说一说,议一议。
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 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
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质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这怎么比出大小呢? 二、精讲点拨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13820000、10010000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1,怎么比?
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百万位上的3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0大,所以13820000?10010000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9页第1题 2、练习册第6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9600000>1660000>1220000>450000>100000
10000000000=100亿 9600000=960万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学法:分析思考,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
1、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精讲点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四、反馈交流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六、课堂小结 1、四舍五入的方法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
板书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
1、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2、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活动激趣。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
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教材第一幅图石子计数与结绳计数都是“逐一计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幅图中对比羊群的计数是“按群计数”,体现了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思想,也是进位制的“原形”。
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 三、当堂训练
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十进制。 板书设计:
从结绳计数说起
古埃及象形文字 玛雅数字 中国算筹数码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组织练习,引导思考。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