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教育管理学期末考试答题
意信息的反馈。即将决策在实施中的有关信息反馈到决策者,是决策者了解决策在实施中效果如何,还存在那些不足和问题,以便及时作出决策的修正和补充。。 (4)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协调统一
强化民主意识,要把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决策民主化一是要体现群众的积极参与;二是决策要代表和体现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紧密相联、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决策科学化又是决策民主化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在决策过程中应增加透明度,虚心征询和倾听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统一思想,激励士气。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说:“决策的第一条原则是:没有反对意见,不能进行决策。”这句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只有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的决策,才更有科学性,才会避免失误或其它非理性因素的压力。
鼓励职工参与决策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民主讨论、听取意见、合理化建议、越级参与和某些组织形式。西方国家激励员工参与决策的形式主要有劳资集体谈判或劳资协议制,公司董事会或监委会的职工代表制,工厂委员会(决策咨询机构)的辅助决策,工人自治小组等集体活动。在我国,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并对干部实行监督的权利机构。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财务预算有审议权;对企业内部分配、职工奖惩办法、重要规章制度以及与职工切身利益有关li问题有决定权;对干部有监督、建议任命、奖励、处分或选举与罢免权;对上级机关的指示决定如有不同_?言见,有建议权。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企业的领导者忽视员工参与与决策的权利,忽视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把职工代表大会开成“举个手,喝杯酒”的走过场,甚至几年不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这直接违背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方针,也无法收到集思广益发动群众、激励员工的作用,反过来会伤害领导者的决策质量和决策实施的有效性。
2、学校组织的特征是什么?你对学校组织去行政化的见解如何?
学校组织的特征:
(1)学校教学系统是学校组织的主体,学校教学系统却具有松散结合性。具体体现在:学校教学系统具有自身教学行为的相对独立性。并且,目前随着教育
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强调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即教师在课堂上、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有如下专业权利: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评估、教学反馈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推出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各异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各异的指导,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究和探索。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探究性、灵活性、多元性。此外,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推行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即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也越来越强调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创造性地选择、开发教学资源。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学校教学系统具有松散结合性,这种特性进而从整体上决定了学校组织的松散结合性。
(2)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学校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经济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系统。教师的工作除了受经济因素的驱动和由职业道德带来的职业自觉性和自律性的驱使外,更多要靠人本关怀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激励。我们知道教师很重视高级心理需求的满足,教师有强烈的自尊、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和荣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教师的工作才会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教师这些高级需要的满足对其工作本身是一种极大的激励。而教师这些高级心理需要的满足要靠学校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本关怀、学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人本关怀的氛围来实现。所以,我们说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学校应该营造组织成员(上下级、同级同事间)相互关心、尊重的组织氛围,实行以教师为本的管理。
(3)学校组织是一个有多重目标的组织。其一,从学校组织的不同影响主体来说,学校组织是在政府或其他教育投资者、学生家长、教育理论家等多方影响下的具有多重组织目标的组织。其二,政府更多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对学校提出目标要求;其他教育投资者更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对学校提出期望;学生家长往往更多会从未来就业的角度对学校提出要求;教育理论家会从某种教育理想出发来要求学校。
学校组织去行政化措施:
(1)由政府主导型模式向高校主导型模式转化
我国政府与高校的关系,经历了政府专制型模式,和政府主导型模式,其发
展目标是高校主导型模式。也就是说,我们政府要继续下放权利,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增强高校管理自主权。具体而言:
①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监督、服务模式
一方面,实现政府控制模式到监督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趋势:首先,实施远距离驾驭,即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宽阔的参数,而把大部分细节和创始工作留给各院校。其次,政府在高等教育中趋向解除控制。再次,政府进一步鼓励高校加强自我调节。另一方面,政府需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高校服务上来,转换到为其不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上来。
②继续推进管办分离
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各省教育厅,行政控制管理措施要减少,要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名目繁多的考核、检查、验收、评估、评比活动。政府部门只制定指导方针,进行教育规划、教育立法,教育经费的精细化管理,而不是控制管理高校具体的事项,正如《纲要》意见稿同样中提出,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2)学术与行政分而治之
将学术与行政分离,消除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凌驾与挤压。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大学而言,学术权力是基础性的,学术权力不是制度化的权力,而属于一种权威。学术自治即是指在政府和社会提供相应保障机制下,由高校内部管理系统自主地决定学术事务。而行政权力应该仅仅是为学术权力服务的。具体做法如下:
①依法定义学术权力内容是法律保障
本着依法治校方略,我国应该在法律上给予学术权力的明确定义,依法定义学术权力的内容,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更加清晰化,保障学术与行政分而治之。就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举例,《高等教育法》对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方面的权限规定得不够全面,一些重要的学术决策,如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的设立、撤并、分立、合并,学校学术方面的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等都属于学术问题,应当由学术委员会决定。
②组织结构的精简与优化是组织保障
高校行政机关本身来讲,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自治权,围绕着为学术服务的核心流程,以关心教师、学生满意度为目标,对高校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实现组织结构的精简与扁平化。因此,必须对高校行政系统进行撤销、
合并、精简与扁平化改革。目的是要形成一种松散灵活、有利于学术自由和自治的组织结构。
③人事制度的去行政化改革是人员保障
一方面《纲要》意见稿中提到改革校长选拔制度。我国高等学校校长选拔制度的改革应该遵循三项基本原则:首先,校长的岗位与国家行政级别彻底;其二,校长的遴选要公开进行;第三,选拔过程中要体现民主参与,比如教师、学生等。同时,根据选拔校长的原则,学院院长也不再是行政职务,而是学术职务,不能由校人事部门任命,也应该依据学术水平或民主选举产生[4]。另一方面改革高校内部具体人事制度。比如,改变原来的纯行政事务型的管理运作模式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因事设岗、因需设岗”;公开招聘行政人员,并对其履行的行政职责进行绩效考核;定期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一套独立的行政人员薪酬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目标是使行政队伍走向服务型、专业化。
(3)学术组织的重构
学术组织形态对大学学术的生长与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高校现实的学术组织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学术组织残缺,学术组织不仅没有掌握实际资源,学术权力也受行政权力的控制。围绕教授治校这一思想,作如下两点建议:
①落实教授治学,成立教授委员会
在德国高校,作为学术研究主体的教授拥有至高的权力,学校充分保障教授的利益。二十世纪以来德国高校先后培养出七十多名诺贝尔奖得主,追求不可动摇的教授地位功不可没。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高校发展实情,我国应该落实教授治校,使管理重心下移,成立教授委员会,使之成为高校最高学术权威机构,并且参与其他事务的管理。把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尤其是人员聘用权下移给教授委员会,实现决策与执行的相对分离。把学校想抓而抓不好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事宜,交由教授、专家们讨论决定。
②成立若干专门工作委员会
还应在校教授委员会框架内设立若干专门工作委员会与常务委员会,比如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教学委员会审定教学发展规划、专业设置等重大事项,拟定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协调教学工作,包括教学质量管理、大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评审和决定各类教学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