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战略)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级产品供给不足,导致价格上升,并推动了制造业产品价格上升。萨谬尔森强调了对低收入家庭补贴的增加,使得失业者不急于找工作,使得物价不能下跌。资本主义国家中对个人和家庭福利费用的扩大促使了“滞胀,的生成。托宾强调了劳动力市场告构的变化,指出由于就业中的失业与空位并存,劳动力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转化为失业与工资率上升并存,导致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井存。
新古典学派对‘滞胀”的解释,尽管有各种理由,但总的来看,是比较肤浅的。或把成因归之于政策向题,或归之于工会或工人,或归之于第三世界原材料价格上升等,都没有从社会制度本身去挖掘“滞胀”的根源。其论证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古典学派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停滞”现象的分析有说服力。如李嘉图等人提出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马尔萨斯人口几何级数增长规律等。如袅不是因这些规律忽视了技术进步和不符合人口实际增长情况,单从推理上看,确有一定的迷惑力。
回顾十年改革,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争论,起初是在改革与发犀关系上展开的,近几年,由于通货膨胀的不断加深,才越来越明确地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展开了一务论。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表述过对改革与发展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强调改革的非均衡特征与增长的非均衡的配合,一种倾向是强调改革的非均衡与增一决的均衡配合。前一种倾向主张有限度的赤字财政政策,适度的货币扩张,可容忍的物价上涨,需求略大干供给的环境等。后一种倾向则主张:抑制“经济过热”,创造改革的宽松环境,保持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综合平衡,相机实行配套的改革等等。
这两种倾向都有共真理性,对改革都有贡献。前一种倾向指出了改革中的非均衡状态的不可避免性,强调了提高供给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了改革中货币化过程的必要性,强调了物价上升的必然性特点等,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但是,当这种非均衡倾向扩展为主张实施各种非均衡的经济政策,以至有人发展为主张用通货膨胀政策去发展经济时,当否认改革成功需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时,则在其理论上出现了误区。即把非均衡不仅看成是改革的本质,也看作是增长的本质,甚至看做是改革时期经济政策的本质,这就成为绝对化的非均衡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足取的。
- 5 -
4.如何正确认识通货膨胀
有人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一快,就会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是洪水猛兽,它并非十分可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通货膨胀还是社会发展的一股动力。试想一想,假如一个社会通货膨胀率为负,它意味着一笔钱不必存入银行,放在家里就会升值。这就必然会造成一批好吃懒做的懒汉,依赖钱的升值而坐享其成。所以社会必须有一定的通货膨胀,促使老百姓手中的金钱有一定的贬值。这样,才能刺激社会公众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参加劳动。而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人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认为通货膨胀贬低了自己手中金钱的价值,降低了自己的消费能力。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拿1992年至1996年的通货膨胀为例,这几年的通货膨胀率算是较高的了吧,但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你手中的收入是否也大大地增加了呢?当然增加不少。1992年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月收入仅有100多元。而1996年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每月就能拿到400多元了。收入翻了一番多,而通货膨胀率增长幅度赶不上收入增长幅度。再说,金钱是用来消费的,如果社会货币不通过通货膨胀来贬值,刺激大家消费,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进入到一个因消费不足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恶性循环怪圈。这对社会发展的破坏力难道不比通货膨胀带来的破坏力还要大吗?当然,长期的高通货膨胀率也是不行的,它会极大地打击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破坏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抑制高通胀,要追求高速发展下的低通胀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
物价低并不能代表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相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正因为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们从事工作的收入也就比较低,收入低就必然导致社会物价的水平低。而社会物价水平低又反过来影响了人们收入的增长,要改变这一切,必须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当然,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就必然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但是,从长远看,只要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幅度不高于收入增长幅度,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心什么。否则,落后的中国就只能是永远拾人牙慧,永远难以摆脱贫穷落后。当今我国通货膨胀的分析通货膨胀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因为一国的货币发行量不可能恰好等于其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前面我们谈过,通货膨胀率为负亦不是一种好现象,它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而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即恶性通货膨胀亦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所以,我
- 6 -
们追求的理想状态是适度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高增长,但是目前我国出现了不小的通货膨胀。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通货膨胀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推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货币政策迅速由从紧转向宽松,多次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并相继上台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政策来支持和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自2008年9月25日起至2008年12月25日央行先后四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由原来的17.5%下调至15.5%,中小型金融机构由原来的17.5%下调至13.5%。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大幅下调,使得货币乘数上升,并且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超额银行储备规模,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储备能力,扩大了其信用规模。在再贴现政策方面,从4.32%降至2.97%,大幅下降1.35基点。央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大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自2008年中期以来,货币当局主动性的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明显加大了央行的持有量。但随着金融机构货币创造能力急剧加强、存贷款超速增长和流动性的过度充裕,央行的票据持有量逐渐回落。此外,央行还大量使用了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从2008年9月16日开始至2008年12月22日截止,央行经过5次密集的降息后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为2.25%,仅高于2002年2月的1.98%,为历史次低水平;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5.31%,与2002年2月的历史最低水平持平。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信贷投放增长异常迅猛。
这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快、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但是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发挥刺激经济作用的同时,也向我国的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应对危机以来,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迅速放大,2010年达到近70万亿元,位居世界之首。巨大的货币供应量成为此轮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二)利率水平过低,长期负利率造成资源的错配
2010年10月20日起,我国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由现行的2.25%上调0.25个百分点至2.50%。而我国的CPI指数从2010年五月份开始就已经超过了警戒线3%,而且一直呈上涨趋势,最终全年的平均CPI为3.3%。这意味着我国的实际存款利率水平已经出现负利率状况。
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长期的负利率状态给储户造成了利益的侵害,削弱了储户未来实际购买力。一旦实际利率为负持续的时间过长,会造成资本的错配。在一个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国家,消费者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购买一种相对便宜的“替代品”,来对冲通胀带来的损失。另一种选择是继续储蓄,直到能购买当年的某件商品。但是,作为一个经济
- 7 -
理性人通常会选择第一种选择,这客观助推了资产泡沫。中国银行网站公布的2010年11月底的隔夜和一年期的银行同业间拆借利率(SHIBOR)分别为1.92170%和3.07860%。较年初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而存款利率由于有上限的规定,储户无法从中受益。这也就表明了,储户在用自己的钱补贴银行和投资者,这最终会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向收益率相对较高的投资领域,为资产价格的上涨推波助澜。因为只要有套利的机会,投资者就会追逐,而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金融工具也有限,大量的资金追逐有限的工具,会增加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 (三)汇率水平过低,缺乏弹性
我国现行的外汇制度仍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建立起来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虽然我们称之为管理浮动,但是IMF则把人民币汇率归类为其他常规的固定盯住汇率,即名义是管理浮动而实际盯得很死的汇率制。
低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的优势,这使得我国产品特别是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很有竞争力,这也是国际收支盈余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国际收支持续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实际汇率有上升的压力。实际汇率升值有两个渠道:一是名义汇率上升,即对外升值;二是通货膨胀,也称对内贬值。而我们的相关部门在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选择了容忍通胀减小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为了稳定汇率就需要不断向市场投入人民币,那么所有使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经济压力,就变成了推动物价上涨的巨大压力,最后将出现资产和价格泡沫,对经济体自身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四)缺乏成熟的价格波动预警机制
在社会生活中,一般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都是有波动性的,这种波动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波动,幅度比较小;另一种是异常波动,幅度比较大。应该以什么为基准来判断现在的波动范围是合乎常规的,还是异常波动。时下,这种成熟、系统的价格波动机制就是我们所匮乏的。所以才会在应对经济危机、市场变化、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时茫然无措、急促应战。相比较来说我们的一些手段更像“亡羊补牢”,这种解决方法治标不治本。只有经济出现问题时,才会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房地产价格飞涨,便出台限购限贷的政策;民生商品价格出现了波动,便出台限价政策。所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健全价格波动预测预警系统。正确看待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探索和积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新经验。
随着CPI指标持续走高,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已经凸显,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第一,鉴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渐入正轨,为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非常时期执行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也就是说货
- 8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