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 教案
2.2城市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城市概念 2、城市化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授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
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读图]P36图2-2-3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表现在:
(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2)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
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 [读图]2-2-4,世界主要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
地形:平原;气候:适宜的气候;河流:提供水源;资源:一般都较丰富。 3、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产业空心化
逆城市化:表现为中心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至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整个大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比较]一个是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一个是向城市外部的人口迁移。
再城市化: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实施的防止城市及城市中心区衰退。它是个别城市的现象。而非普遍存在的现象。
P38,讨论:发达国家经历的历程:小图表示,问题:最终向哪个方向发展呢?生态城市?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
原因: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显著(城市较多的变业机会和较好的生活条件) 表现:(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
(2)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经济发展速度亚于城市化速度)——导致城市发展不合理,即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具体原因:推力与反推力
推力: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反推力:城市人口增长快,就业岗位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结果:形成内城贫民窟或城市外缘的棚户区。(读图:P35)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由于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1)空气污染:
污染源:交通污染—汽车尾气;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居民生活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所排放的烟尘。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呼吸道疾病、二恶英(燃烧垃圾)与癌症的关系。 (2)水污染:
污染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危害:人体健康等。
2、城市化与原有生态环境改变
城市的发展占据了地球上广阔的空间,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变成了以人类为主宰的城市。也就是说其它物种所占据的空间在逐渐减少。如果有一天,全球用地大部分都成为了城市,那么地球上原有的生态系统也将不复存在,到那时,也可能人类社会也将不会再存在。 另外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等也会导致生态破坏。例:全球变暖,酸雨等。 3、城市化与地面沉降
中国目前有4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较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导致每年损失数十亿元人民币,其中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人为造成。
长江三角洲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当中,上海情况最为严重,上海自1966年起开始限采地下水,并采取回灌等措施,稳定了上海地面沉降的情况,使下沉维持在每年平均10毫米左右。 去年,上海政府也因为300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宣布限制摩天楼的建造。
过去40年来,上海市因地面沉降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900亿元人民币。
而在华北地区,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东部平原已成为全世界超采地下水最严重、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 4、其它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案例:中国的城市郊区化: 城市郊区化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感: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3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 教案1
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文化与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讲授过程]: 阅读探索活动,
问题:你看到这几幅图及其对比,能联想到什么?
你知道这几种景观是怎样形成的?(景观:景物景色等) 这几幅图体现了四个地区文化的差异。 一、文化与地域文化: 1、文化:
问题:什么是文化?
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建筑,服饰、雕塑、等。 非物质文化(包括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甚至包括国家制度等。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因此,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地域相联系,即各地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
定义:P44,第三段。 特性:
空间性: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举例]山西商帮、绍兴师爷、陕西麦客、天津混混,北京板爷、保定府的狗腿子。
时代性:一个地域的地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地域文化总是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
例:欧洲的教堂:中世界是权力的象征,但现在则更在于其是一种信仰或者旅游点。 3、地域文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它是形成地域差别的重要因素
文化因素的组合形成地区的特色,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特点等,丰富和充实了人类地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特点。
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人口集中的地区,朝鲜同胞能歌善舞,节日多穿着传统服装,农村屋中砌有一连的大炕,街上狗肉馆很多等。
而:海南黎族苗族人口集中的地区,建有特别的房屋,妇女着花彩缤纷的衣饰,人们在高大椰子树上迅速爬上爬下,吃着槟榔的人口角鲜红。
[承转]地域文化能影响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也会影响到城市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自然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济南的泉文化。——文化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