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测试-语文试题卷(word版)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测试
试卷说明
题通平台提供;除纸质试卷,还配套数字教育资源及基 于1. 本试卷由答...
互联网技术的在线教育应用。 答题结束后,可用手机微信扫描左侧2. 二维码,查看学习视频解析及 创建电子错题本,并可定期将电子错
题本题目导出补练。 本卷考核范围:1. 课文:前三个单元;2. 课
《骆驼祥 子》《红岩》《创业史》《草房子》。 3. 外名著阅:
语 文 试 题 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32 分) 1. 书写。(3 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规范、端正。 2. 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1)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 pò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 lì 王》)
3. 成语填空。(4 分)
▲ 躬尽瘁 气冲 (1) ▲ ▲ 牛
锋芒
▲ 露
家 慷
▲ ▲
户晓 淋漓
心不在 大
▲
▲ 而不舍 ▲ 广众
▲ ▲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黄河颂》) 的钟声也响了。 (《最后一课》) (《阿长与<山海经>》) (4)
▲
。(《老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 dǎo ▲ ,全体都震悚起来。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 zuò
4. 古诗文名句填空。(11 分)
,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2)尔曹身与名俱灭, ▲ 。 (杜甫《戏为六绝句》) (3) ▲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4)出师未捷身先死, ▲ 。 (杜甫《蜀相》) (5) (7) ▲ ▲ ,明月来相照。
▲ 。
,凭君传语报平安。 。
▲ , ▲ ”。
(王维《竹里馆》) (韩愈《晚春》) (岑参《逢入京使》)
▲ ,
(6)杨花榆荚无才思, (8)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杨柳》笛声触动了诗人乡思情怀的句子是: ▲ (9)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 名著阅读。(6 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创业史》中,梁生宝、姚士杰、郭振山被誉为“蛤蟆滩三大能人”。
B.《红岩》中,特务头子毛人凤组织了一场宴会宴请许云峰,目的是想让许云峰和他们 合作,结果被许云峰严词拒绝,连一张碰杯的照片也没有得到。
C.《红岩》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如华子良、双枪老太婆,同时也有 可耻的叛徒形象,如甫志高。
D.《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 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3 分)
睡不着,他真想偷偷的起来,到曹宅再看看。反正事情是吹了,院中又没有人,何不去 拿几件东西呢?自己那么不容易省下的几个钱,被人抢去,为曹宅的事而被人抢去,为什么 不可以去偷些东西呢。为曹宅的事丢了钱,再由曹宅给赔上,不是正合适么?这么一想,他 的眼亮起来,顿时忘记了冷;走哇!那么不容易得到的钱,丢了,再这么容易得回来,走! 文中的“他”是 ▲ (填人物),自己好不容易省下的钱被 ▲
(2)即更刮目相待 .
(▲) ▲ (填人物)抢走
了。这段文字之后,“他”做了什么? 6.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3)但手熟尔.
(▲) 二、现代文阅读(20 分)
(4)徐以杓酌油沥之 (▲) .
(一)老舍先生(9 分)
汪曾祺
(1)北京东城道兹府丰盛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 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 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 和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好,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 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 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 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 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2)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 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 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 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
(3)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 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 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 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 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4)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
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老舍先生谈这四幅屏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是 哪一句我忘记了),要求画卷心的芭蕉。白石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 来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白石老人家 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 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 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 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 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5)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北京解放 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时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 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 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 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 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 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象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 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6)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 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 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 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7)1954 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7. 本文在选材上颇有特点,虽然只是撷取了几件生活逸事,但却向我们展现了丰满而生动 的老舍形象。请简要概括这些逸事。(2 分)
▲ 、为客人倒茶、敬重齐白石、 ▲ 、为百姓提案
8. 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2 分)
天气晴好,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 屋,又是一身热汗。(句中的“一盆一盆”可否改为“一盆盆”,为什么?)
9. 题目是“老舍先生”,却有不少笔墨写齐白石,你认为这些文字是否多余,为什么? (3 分)
10.文章最后一句“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乍看平平淡淡,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 联系全文, 结合下面的链接,说说其中所蕴含的情感。(2 分)
1966 年 8 月 24 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 尽。1978 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二)蔷薇几度闻(11 分)
丁立梅
(1)喜欢那丛蔷薇。
(2)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
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 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 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3)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
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4)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 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 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 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5)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 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 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 满的。
(6)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7)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 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 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8)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 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 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9)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 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 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10)“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 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 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 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 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 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 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 当如此罢。
▲
。人生最好的状态, 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