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年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
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2)要依据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实际已有的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 (3)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第三次作业
1.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答:错误。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
2.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学评价应以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
答:错误。教师的外部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该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强调外部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就很难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3.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动。
答:正确。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
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目标的表述包含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两个要素。 答:不全面。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5.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答:正确。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论中的一个基本教学规律。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就是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学习会极大地左右他们的态度和性格。比如,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或机械地模仿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则往往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唤起学生积极
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自主地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养成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实现目标的态度和性格。第三,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6.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即教师的教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答:错误。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不全面。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所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是师生真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而且有教师的专业成长。
8.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