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初高中衔接资料
初高中历史衔接之五
原创2017-07-17相信未来
第二章 学习历史学科
第1课 关于时间问题
时间、空间、史实、史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要素,把时间排在第一位是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学们,你知道历史学科关于时间的表述有哪几种方法?历史教材中经常出现诸如“共和元年”、“贞观之治”、“辛亥革命”、“公元××年”等等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这些称谓是怎样来的呢?
一、纪年法
帝王纪年法。帝王纪年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战国时期较为特殊,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东周帝王纪年。在列国中,则以诸侯纪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
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自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以后我国历代帝王就都用年号纪年了。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统治时期就用“贞观”纪年,贞观年间指的就是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从西汉的汉武帝到清朝的宣统皇帝,我国历史上共有600多个年号。有的皇帝有好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乐”年号。因此,明清两朝时也就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了。例如“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
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使用的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顺序,配对组成的纪年法。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组成了天干;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轮回一次,称一甲子,周而复始。该种方法始于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史资料记事用的纪年标准,与年号纪年法并用。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里,该纪年法多用于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
公元纪年法。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公元就是公历纪年,公元元年是开始纪年的标志,相传这一年是传说中耶稣的诞生年。由公元元年开始,向前推算称之为公元前X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可以省略“公元”二字)。从推算的数字中可以看出,公元前的年代,数字越大,距今越远;公元后的年代则正好相反,数字越大,则距今越近。这种纪年方法在欧洲6世纪时开始使用,全世
界普遍使用则是在公元1400年前后。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才使用公历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新中国政府决定,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二、历史纪年中的几个概念
世纪:历史纪年中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如公元1-99年为公元1世纪;100-199年为公元2世纪,依此类推;公元前1年-公元前99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99年为公元前2世纪,依此类推。
年代:历史纪年中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如60年代指60-69年;80年代指80-89年。又如358年是公元4世纪50年代;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20年代;1976年是公元20世纪70年代。
早期、中期、晚期:如果把每一个世纪分成三等份时间段,则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一般10-30年代为早期,40-60年代为中期,70-90年代为晚期。如1988年是20世纪晚期。
初期和末期:每个世纪的最初一、二十年往往称为初期,最后一、二十年称为末期。如1905年是20世纪初;1898年是19世纪末。 §学习总结§ 【学习思考】
1.掌握历史史实的时间对于研究历史有哪些价值?如果弄混了时间,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国际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 【自我测评】
请写出下列时间的世纪、年代和早、中、晚期:公元前485年、公元前960年、605年、1608年、1821年、1973年。
初高中历史衔接之六
原创2017-07-18相信未来
第2课 关于空间问题
时间、空间、史实、史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要素,把空间排在第二位是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同学们,你知道历史学科关于空间的表述有哪几种方法?历史教材中经常出现诸如“六合”、“九州”、“远东”等等空间地域表述,这些称谓是怎样来的呢?
一、中国的别称:
神州、中华、华夏、九州、海内、中原、四海、中土、天朝、赤县。 外国人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 (china)”或闽南话的“茶”。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因契丹族建立的辽朝。
二、地理山川
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以山水之名加“阳”或“阴”而得地名不少,如衡阳、汉阳、华阴、江阴等。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关东、关西、关外:“关”指古代的函谷关,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又把泾河和渭河流域为关中地区。明清以后,“关”主要指山海关,今东北三省称为关东、关外。
江南:“江”指长江。由于长江流到今九江后折向东北,因此古代以这段江为界,来区分东西或左右。古代的江东或江左,指长江下游江苏南部一带;江西或江右,指长江下游现在安徽省中部地区。江南现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岭南:岭指五岭,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
塞北:塞北即长城以北地区,其自然条件比较差。塞北亦称塞外、口北、口外等。
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例如有秦王扫六合之说。
§学习总结§
【学习思考】
中国古代王朝,因为中央势力的强弱国家版图不断改变着。
同学们,请查阅初中教材、地图册,或者到互联网上去查阅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并试着分析中国古代的疆域大体有着怎样的变化趋势? 【自我测评】
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之间逐渐形成了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你能在《中国古代的地区分划示意图》上画出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吗?
初高中历史衔接之七
原创2017-07-20相信未来
第3课 关于史观问题
时间、空间、史实、史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说来就是在一定史观的指导下,对于发生于特定时间、空间的历史史实进行研究,得出历史结论。可见,研究历史的核心问题是史观问题,即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问题。同学们你知道几种史观呢?你知道我们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是受到哪些史观指导编写的吗?
一、马克思主义史观
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中国,特别是五四运动后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一股潮流。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史观也进入中国史学工作者的视野。新中国的史学是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史观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的史观理念传入中国,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史观受到挑战,但是马克思主义史观仍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核心指导思想,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社会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广义是生产方式的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压迫的工具。社会意识结构,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建立在社会经济结构上并受到社会政治结构制约。
2、社会形态的划分:社会形态即社会制度,其典型的划分方法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指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足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指的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包括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