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初高中衔接资料
历史初高中衔接之一
原创2017-07-13相信未来
序言
树有根,水有源,世间万物都有来龙去脉,都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无法在身边的生活中找到任何没有历史的事物,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
同学们在初中历史课的学习中,了解了人类文明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到今天的大致过程。但是,同学们只是看到了一个梗概,只是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奥秘、历史战争产生兴趣,尚未形成宽阔的历史视野、自觉的历史意识、科学的历史评判标准。
于是在高中阶段,同学们再次迈进历史时空。同学们在已有的宏观历史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同学们关注的视野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奥秘、历史战争转向历史上的重要制度、古今中外文明进程及其之间的关系、历史先人留下的经验。对于历史上改革、民主思想、人物、战争与和平、文化遗产和历史奥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学选修课程,拓展历史视野,深化对于历史的理解。
因为历史学习是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与初中历史学习相比,要求掌握的知识与能力都大大增加,学习的侧重点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如何顺利的实现初高中衔接,成为同学们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道难题。《历史初高中衔接教材》编写的目的是通过走近历史、了解历史学习的方法、初步感知高中教材的知识内容,帮助同学们克服困难,顺利实现学习升级。
读史使人明志,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历史现象,帮助人们更加理性的把握历史规律,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当同学们深入历史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中时,就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迈上认识历史的新台阶吧。
第一章 走近历史
第1课 历史的由来
说起学习历史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清朝文人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先人也告诫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学们,既然学习历史有如此大的价值,那你能说清楚“历史是什么吗”?
一、口传的历史
最早的历史,是通过口述的形式传承的。许多民族的祖先传说,虽然有经过历代加工渲染以至神化的特征,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历史根据,并非随意编造。
《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司马迁在撰写《五帝本纪》时注意选择民间传说中符合“雅”的规范的内容,而对传说中不能确定的内容,取谨慎态度。
今人对于含有历史因素的传说,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探寻神话中包含的历史事实的基础。
在文字记录的历史已经相当成熟之后,许多历史学者依然肯定口传历史的意义。人们在抢救民间口传的史诗。有些人的历史记忆以“口述史学”的形式受到重视。
二、结绳记事
在文字出现以前,远古时代的人们还注意到用绳上系结的方式记事。中国古代的《庄子》和《周易》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都经历过“刻木结绳”和“结绳齿木”的阶段。“结绳刻木”是远古人类用来增强事后记忆的另一种原始形式。
秘鲁考古人员发现的古印加人的记事绳,对揭示古印加人的神秘历史具有很大作用。古印加人通过记事绳上打结的形状和大小、结与结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结在绳上所处的位置,记录生活中各种重要的事情。当时的统治者通过传递记事绳来了解各地的收成、税收、账目情况以及敌情等。
三、历史画像
岩画既是艺术作品,也是历史记录。旧石器时代岩画画面主题是作为狩猎对象的动物。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岩画分布广泛,逐渐出现了结构复杂的狩猎、战争和各种仪式的场面。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岩画,又出现了反映农耕生活和宗教仪式的内容。
用图画记录历史,是一种生动的形式,并一直得到继承。汉画像石、一些王朝在确定的宫殿中描画和陈列功臣的画像就是证明。
四、史官和史学
中国古代很早就设有史官,老子就是著名的史官,而司马迁则是汉武帝时代的专职史官“太史令”。《左传》记载的“董弧直笔”的故事,再现了古代史家记录历史时不畏强权,秉笔直书的精神。
专职史官的出现,标志着专门的史学逐渐成熟并且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作用。 五、历史问题注释
《辞海》对“历史”的解释是: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一般说来,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
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十分广泛。从宏观方面看,有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和人类史又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有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
研究历史学发展的学科,称作史学史。反映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叫做中国史学史,反映西方史学发展史的叫做西方史学史。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任何一个研究、解释历史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种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
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历史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官府档案、公私文书、实物资料、遗址、墓葬、社会调查、口述资料等等。这些历史资料,是人们研究、认识历史的依据。确凿而又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历史学的存在及其价值的基石。
史学方法即研究历史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是基本方法。对史实进行分类和比较,是必要的方法。结构分析与阶级分析是重要的方法。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结合,是深层次的方法。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等。任何方法,都直接、间接地受到历史观的支配和影响。
历史学还有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是历史编纂学。历史编纂学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经过整理、考订的历史资料,按照一定的撰述内容、撰述宗旨和规范的体裁、体例编辑起来,成为有系统的历史著作。
古代中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史著。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具有下列特征: 1、治史是重要的国家行为。
2、治史的目的,是维护和强化国家的统治秩序。
3、修史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关系王朝兴亡盛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
4、修史所使用的方法,一直倡导“据事直书”,反对“曲笔”。 §学习总结§ 【学习思考】
1、司马迁对于口传的历史为什么用“雅”的标准进行选择? 2、什么是“口述史学”?你知道哪些被称作“口述史学”的例子? 【自我测评】
早期的历史记录有哪些形式?
历史初高中衔接之二
原创2017-07-14相信未来
第2课 历史的积累
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孔子曾说过,他已发现史书的阙文。但是,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皇家提出来的。公元319年,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石勒在朝廷设立史学祭酒等职。这是中国历史上,“史学”立为官学的较早记载。
一、孔子作《春秋》
明代学者王阳明认为《五经》是史;清代学者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相传由孔子编定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这部史书文字简练,儒学人士认为每个字都寓含有褒贬之意。所谓“春秋笔法”,成为中国古代不少史学家追慕和仿效的一种风格。
二、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他所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的历史,其内容之完整,结构之周密,在历史上空前的。
《史记》以人物纪传为主,辅以表、书,合编年、纪事诸史书文体之长,创造了史书的纪传体新体裁,成为此后两千年王朝正史编纂形式的规范。
司马迁在记述政治史的同时,对于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等也有生动的记载。在司马迁的笔下,有成就的学者、商贾、医生、游侠和农民领袖等人物的事迹,与帝王将相等政治活动家同样受到重视。他热情赞美游侠的侠义精神,大胆揭露酷吏的残暴行径。司马迁在颂扬汉武帝历史功绩的同时,又敢于指责他放纵自己的私欲。
《史记》文字生动,语言精练,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二十四史
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确定以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为正史。正史在史书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其意义可以与儒家经典相匹敌。
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通常被称为“前四史”。“前四史”和之后的二十部重要史书合称为“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中国传统史学往往以帝王将相作为历史的主角,以政治斗争作为历史的主体,因而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全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