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00-05地理学史部分

2000-05地理学史部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20:00:36

2000-05地理学史部分

明代边防史地撰述的勃兴.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0,1,137-143 从图象典藏看文化地理.常凤香等.文史杂志,2000,6,26-27 山西清代地理学初探。高策.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2),40-44,51 明清山西人在治黄中的伟业。杨小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2),36-39 人类认识大地形状三部曲. 李啸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5),44-48 竺可桢科学观初探。刘国华等.科学学研究*,2000,18(1),104-109 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的影响.廖楚强.郑和研究,2000,1,2-5 论郑和的航海观.王鉴清.郑和研究,2000,1,11-13

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曹峻.民国档案.2000,3,54-57,111

徐霞客的乐观性格和健康体质.郑祖安.史林,2000,3,68-72,98 敦煌悬泉里程碑简地理考述.郝树声.敦煌研究,2000,3,102-107

天人感应的灾异观与中国古代救灾措施.孙湘云.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0,3,38-43 略论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吴文涛等.北京社会科学家*, 2000,3,59-67,91 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毛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233-238

〖体国经野〗--试述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 唐哓峰.二十一世纪(港)*,2000,60期,82-91

论鲁迅的地质学研究. 刘为民.科学,2000,52(5),30-33

199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卫家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9,2-8

重新认识先秦地理学的成就—兼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史上一次大断裂. 孙关龙.中国科技史学会第6届代表大会论文,2000年8月

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 华林甫.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 华林甫.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9日 台湾—明代中国的海防要地.传瑛.光明日报,2000年9月1日 甘英出使大秦路线新探. 杨共乐.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3日 明代传入中国的世界地图. 周全华.光明日报,2000年10月20日 施雅风等.竺可桢和西部地区开发。科学时报,2000年5月15日

竺可桢与科学文明—竺可桢诞辰110周年。本刊.科学时报,2000年4月18日 从古地图看台湾. 贺维.中国文物报,2000年3月26日

慕维廉与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邹振环.复旦学报(社科),2000,3,51-59

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行 龙.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6),31-34 近400年来北极地区和中国气温变化的研究.陈玲等.地理研究,2000,19(4),344-350 徐霞客对我国丹霞地貌旅行考察的贡献.杨载田.地理研究,2000,19(4),429-436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补遗以院藏方志为例,卢雪燕,故宫学术季刊,2000,18(2),117-158 西部地理议。陈瑞平.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18期

西部建设要《三因》制宜。陈瑞平.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14期

-------------------------------------------------------------------------------------------------------------------- 深切怀念黄秉维先生,郑 度等,地理研究,2001,20(1),1-4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瞻. 郑 度.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1),10-14

地学系统思维:新世纪地球科学思维的基本走向,白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1),32-36

近现代地壳演化思想的历史回顾,段联合,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6),61-67 《徐霞客游记》的史学价值,黄 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3(6),34-41

中国传统地名学对朝鲜--朝国半岛的影响,华林甫,中国文化研究,2001,4,170-177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晓虹,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11,15-18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9,11-18 北京历史灾荒的研究价值,于德源,北京社会科学,2001,4,42-47

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侯仁之院士--为恭贺吾师侯仁之先生九十华诞而作,

朱士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4-5

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贡献, 尹钧科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6-8

传承科学思想、推动学术创新--庆贺导师侯仁之先生九十华诞, 王 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9-11 略论早期中国地理观念的起源, 梅莉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12-18 1511年北京霸县地震研究,贺树德,北京社会科学,2001,4,48-52

试论影响近代北京城市转型的因素,郑 忠,北京社会科学,2001,3,86-93 清代北京城市地图研究的总结与思考,朱竟梅,北京社会科学,2001,3,77-85

我国古地图的绘制. 丁传礼.测绘通报,2001,1,41-43

元朝水利机构的建置及其成就评价. 王培华.史学集刊,2001,1,28-33

明清西安城引水及河流上源环境保护史略. 王元林.人文杂志,2001,1,121-127

早稻田大学所藏《西域水道记》修订本,周振鹤,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1,86-95 民国时期的灾害研究,杨 琪,社会科学辑刊,2001,2,128-133

清代前期关于福建台湾海防地理形势的认识,史学月刊,2001,2,44-48 20世纪上半叶藏区地理研究述评,王启龙等,西藏研究王宏斌,,2001,2,68-84

高原气象科学的起步与发展--西藏气象事业50年,王元红,中国西藏,2001,4,28-31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卢炎,内蒙古师大学报(社科),2001,30(2),11-14 清浊分流:环境变迁与清代大清河下游治水特点,王建革,清史研究,2001,2,33-42 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张建民,清史研究,2001,2,43-55 关于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建议,齐让等,科学学研究,2001,19(2),52-56 陈传康的学术生命途径和学术树,吴必虎,地理学报,2001,56(5),622-630

徐霞客对西南民族地区农业考察的贡献--纪念徐霞客逝世350周年,杨载田等,中国农史,2001,20(3),62-68

看图史志续--早年欧洲所知道的中国,袁尚贤,科学月刊(台)*,2001,32(8),696-699 杨磊光对中国测绘事业的贡献,李钟俊,云南文史丛刊*,2001,1,93-96

史念海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王双怀,史学史研究*,2001,3,1-10 史念海先生生平简介,本 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2),1-2 徐霞客与明末鸡足山,朱惠荣,学术探索*,2001,2,48-52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地理学期刊的区域分布特征,张银玲,西北大学学报(社科)2001,31(5),448-452

胡焕庸大师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吴传钧,人文地理,2001,16(5),1-4

活化构造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纪念地洼学创立45周年并贺陈国达院士90华诞,钟可元等,科学时报,

2001年10月25日

庆祝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立50周年(专版),本刊,科学时报,2001年12月24日 台湾环境保育与水土保持观感,施雅风,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10期

难忘的《里约2000年》--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杂感. 刘东生.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4期

回眸二十世纪大气科学. 黄荣辉等.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5期

12月16日为了忘却的纪念--海原大地震80周年祭日思考.金磊.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50期 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 马大正.光明日报,2001年2月13日 史念海与中国历史地理学,辛德勇,光明日报,2001年8月28 中国地质学会简介. 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月18日 中国测绘学会简介. 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月18日 中国地理学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3月29日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1月15日 中国水利学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8月30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6月7日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7,12 中国古地图之最,彭湛泽,大众科技报,2001年12月9日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2月6日 《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读后,劳 虎,中国文物报,2002年1月2日 汉唐两代对西部的开发,李清凌,历史教育*,2001,12,47-49

徐霞客《浙江游日记》所涉的民情风俗,吕洪年,浙江大学学报(哲社)*,2001,31(4),83-88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牛海桢,兰州大学学报(哲社)*,2001,29(4),43-49 当代中国三次西部开发历史比较,孙泽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40(3),32-37

中国古代国际地位的历史转折--郑和下西洋意义新探,林友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1,103-108 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与深远影响,彭大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30(1),46-57 从建国后两次西部建设高潮看西部大开发,王克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30(1),92-98

刘师培的地理学,陈 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3,44-48 新中国的建筑(附图), 吴焕加, 科学中国人, 2001,12, 10-13 如果郑和航海到欧洲?,宋正海,科学中国人,2001,8,29-33

20世纪早期西北开发的兴起及地学工作者的贡献,张九辰,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 2001,30(2),174-180

----------------------------------------------------------------------------- 元代东传回回地理学考述,马建春,回族研究,2002,1,14-19

徐霞客与纳西土司木增的非常之交,耕 勤,人物,2002,2,135-142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华林甫,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2,34(1),116-123 中国土地学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2年1月31日

近50年我国北方地区旱涝的时空变化,余卫红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37(6),838-842 辛巳年的启示--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艾 若,炎黄春秋,2002,1,64-66

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 李存朴, 安徽史学, 2002,2, 32-35 论秦汉至明清时期的西部政策, 李绍强, 齐鲁学刊, 2002,2, 121-127

美国的西进运动及其西部开发模式, 张小路, 社会科学战线, 2002,2, 134-140 英国专家:郑和最先环绕地球发现新大陆, 本 刊, 参考消息, 2002年3月11日 状元罗洪先与《广舆图》, 刘新光等, 文史知识, 2002,3, 26-34

中国人发现美洲大陆--论郑和下西洋, 本 刊, 北京日报, 2002年3月19日 今天郑和“发现”美洲?本 刊,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3月15日

徐继畲:最早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物之一,郭锦华,北京日报,2002年5月20日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继承传统面向世界--葛剑雄教育访谈,葛剑雄等,学术月刊,2002,4,101-108

魂梦相萦黄土情--记“泰勒环境奖”获得者刘东省院士, 杨雪梅,新华月报, 2002,6, 100-101, 华盛顿的的一幅中国人肖像--徐继畲, 郭锦华, 文史知识, 2002,6, 87-90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葛剑雄等, 历史研究, 2002,3, 145-165 民国最有科学成就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李学通, 炎黄春秋, 2002,6, 58-61

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环境变迁”思想, 邓 辉,北京大学学报(社科), 2002,39(3), 136-142

论“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 程爱勤, 广西民族学院(社科), 2002,24(3), 76-82 夏季的地球, 李 元, 科学时报, 2002年6月2日

50年不变黄土情, 本 刊, 科学时报, 2002年5月30日 大气科学百年回顾, 黄荣辉, 科学, 2002,54(4), 11-14

英国学者的新发现为研究和纪念郑和航海活动增加了亮点, 郑 明, 郑和研究, 2002,1, 36-40

关于郑和下西洋随行人员事迹, (日)松浦章, 郑和研究, 2002,1, 52-61 我对郑和环球航行新说的看法, 朱鉴秋, 郑和研究, 2002,1, 37-38

浅论宝船尺度及其他--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杨 斌, 郑和研究, 2002,1, 34-36 江泽民论郑和下西洋及时代精神, 时 平, 郑和研究, 2002,1, 1-3

英国学者最新研究成果:郑和发现新大陆比哥伦布早72年, 人 仄, 郑和研究, 2002,1, 8-8 徐霞客《黔游日记》中的桥文化, 娄 清, 贵州文史丛刊, 2002,3, 61-63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庞 鸥,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7月5日

中国五大地质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伯声, 王 战, 光明日报, 2002年8月6日

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所载汉代气象资料, 蔡万进, 历史研究, 2002,4, 177-179 西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 陈业新, 历史研究, 2002,4, 76-95

郑和是否环绕地球航行并发现新大陆, (加拿大)郑海麟, 文史知识, 2002,8, 4-10, 《禹贡》“黑水”地望研究综述, 魏幼红,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2,9, 13-1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著名地理学家李旭旦, 曹连观等, 光明日报, 2002年10月11日

80岁既古老又年轻--写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之际, 浦庆余等, 科技日报, 2002年9月24日

一代宗师竺可桢, 高志林, 文史精华, 2002,11, 45-50 左宗棠与西北水利, 魏 静, 丝绸之路*, 2002,8, 54-55

我国的地质学开山大师--翁文灏, 刘昭民, 科学月刊(台)*, 2002,33(1), 66-71 台湾抵制学开山大师--马廷英, 刘昭民, 科学月刊(台)*, 2002,33(8), 700-705 中国古村、古城的仿生学布局, 于希贤, 寻根*, 2002,3, 30-35

云南气象事业的奠基人--陈一得, 夏强疆等, 云南文史*, 2002,1, 65-66 韩国所见《两仪玄览图》, 杨雨蕾, 文献, 2002,4, 273-280

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 华林甫, 史学理论研究, 2002,4, 59-72

论历史地理学对推动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朱士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 2002,32(5), 537-540

大禹治水地域与作用探论, 杨善群, 学术月刊, 2002,10, 46-52 还地理学一份人情, 唐晓峰, 读书, 2002,11, 59-64

论我国文化地理学的前沿走向, 江金波等, 人文地理, 2002,17(5), 49-54 刘东生院士:一生与黄土的缘分, 余 玮, 人物, 2002,10, 5-14

我国历代上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 王双怀, 新华文摘, 2002,10, 59-61 南极冰原的科学话题, 张向冰等, 新华月报, 2002,10, 102-103

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就和意义, 于希贤, 科学新闻, 2002年20期

中国地学会与辛亥革命, 卢开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科), 2002,24(6), 102-105 情系京都--中国史地学先驱侯仁之, 吴志菲, 人物, 2002,11, 67-77 我国的水文地质科学应重视和发展, 林学钰等, 科学新闻, 2002年21期

“来龙去脉”与古代对居住环境的认识--“风水学”, 戴吾三, 科学时报(周末), 2002年11月24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诸葛亮的气象知识, 戴吾三, 科学时报(周末), 2002年12月8日

杨守敬与《水经注疏》的命运, 王平, 中华读书报, 2002年11月20日

从利玛窦到韦伯:走向东方学化的汉学研究, 韩水仙,中华读书报, 2002年11月27日 求实、严谨、创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教授访谈录, 邹逸麟等, 历史教学问题*,

2002,2, 23-27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吴长春, 历史教学*, 2002,10, 21-24

两《汉书》“五行志”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与认识, 陈业新, 史学史研究*, 2002,3, 43-48 国图所藏李朝朝鲜后期的圆形地图研究, 徐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17(4), 146-151 徐霞客万里游行迹考辨, 朱惠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17(4), 103-114 左宗棠与西部经济开发, 张立真, 社会科学辑刊, 2002,6, 121-125 利玛窦的著作, 张西平, 文史知识, 2002,12, 21-28

晚明思想旋涡中的利玛窦, 邓志峰, 文史知识, 2002,12, 4-12

“沧海桑田”与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戴吾三, 科学时报(周末), 2002年12月15日

古地理学寻求“新突破”--第197次香山科学会议探讨“多信息的古地理重建”, 本刊, 科学时报, 2002年12月13日

段义孚:当代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旗手, 唐晓峰, 中华读书报, 2002年12月25日

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关于李择民图系地图的探讨,朱敬译,国际汉学,2002年第7辑,386-399 ------------------------------------------------------------------------------------------------------------------- 追溯昔日身影发扬郑和精神, 陈达生, 参考消息, 2003年1月7日

郑和英灵、再现马六甲--转载香港《亚洲周刊》, 本刊, 参考消息, 2003年1月7日 《山海经》昆仑丘解读, 冯广宏, 文史杂志, 2003,1, 21-27 魏晋南北朝的私撰地志, 胡宝国, 文史知识, 2003,1, 4-12

100万年气候史的“记忆库”, 陈红梅编译, 科学世界, 2003,1, 33-41

200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毛双民,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3,1, 2-10

初步解读英国学者孟席斯新论: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 刘达材, 回族研究,

2003,1, 38-40

对郑和的专题研究诸多篇论文, 本刊, 回族研究, 2003,1, 1-120

愚公的误会--走出认识地球的误区, 陶士龙, 科学中国人, 2003,1, 36-37 徐霞客的不幸, 陶士龙, 科学中国人, 2003,2, 38-39

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陆大道, 地理学报, 2003,58(1), 3-8 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 王子今, 历史研究, 2003,1, 98-108 我国地学研究优势及新的理论体系建立, 郑剑东, 科学新闻, 2003年2期 说“风水”, 游修龄, 科学时报, 2003年1月24日

郑和下西洋和明清海禁政策, 本刊, 中华读书报, 2003年1月29日

“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史实还是假说, 本刊, 中华读书报, 2003年1月29日 哥伦布在美洲发现中国菜了吗, Wayne.E.Yang, 文汇读书周报, 2003年1月17日 郑和最先发现美洲--新大陆发现者再起争端, 金人, 北京晨报, 2003年2月27日

郑和先发现美洲--西方学者潜心研究得出惊人结论, 李永敬, 北京晨报, 2003年1月17日 重视地学教育未来, 本刊, 光明日报, 2003年2月20日

《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评介, 关树栋,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3,1, 31-3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陈君静,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3,2, 23-29 论晚清西方地质学的输入及影响, 周其厚, 齐鲁学刊, 2003,2, 21-24

竺可桢: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先驱, 孙成晟,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3,1, 35-42

清代边疆史地学者对传统学术的认识--以龚自珍、魏源、姚莹为个案, 章永俊, 中州学刊, 2003,2, 107-110

罗布波之鹰--记著名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夏训诚, 朱延庆, 名人传记, 2003,3, 4-11 大地构造学说浅析, 止戈, 科学新闻, 2003年5期

哥伦布的假海图, 本刊, 三联生活周刊, 2003年9期, 67-67

中国地理学:让人欣喜让人忧, 刘茂胜, 科学时报, 2003年3月4日

下大西洋、还是大话西游--有关郑和发现美洲的误写与正读, 郑培凯, 参考消息,

搜索更多关于: 2000-05地理学史部分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000-05地理学史部分 明代边防史地撰述的勃兴.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0,1,137-143 从图象典藏看文化地理.常凤香等.文史杂志,2000,6,26-27 山西清代地理学初探。高策.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2),40-44,51 明清山西人在治黄中的伟业。杨小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2),36-39 人类认识大地形状三部曲. 李啸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5),44-48 竺可桢科学观初探。刘国华等.科学学研究*,2000,18(1),104-109 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的影响.廖楚强.郑和研究,2000,1,2-5 论郑和的航海观.王鉴清.郑和研究,2000,1,11-13 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曹峻.民国档案.2000,3,54-57,111 徐霞客的乐观性格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